《地质历史与板块构造》求取 ⇩

一、早期地质研究的精华1

第一章绪论1

二、斯蒂诺原理2

三、灾变论3

四、水成论4

五、齐一论4

六、地质图5

七、地槽与地台6

八、大陆漂移7

(一)层序9

(二)原生构造9

第二章地质年代9

一、相对年代9

(三)不整合10

(四)穿插构造11

二、地质年代表11

(一)现代的年代表12

(二)过渡环境13

(二)用化石确定年代14

四、原子钟15

(三)冷却速率15

三、对地质时间的早期估算15

(一)沉积速率15

(二)海洋里的盐15

(一)铀(U)-铅(Pb)年龄测定16

(二)钍(Th)-镤(Pa)年龄测定16

(三)钾(K)-氩(Ar)年龄测定17

(四)铷(Rb)-锶(Sr)年龄测定17

(五)裂变径迹年龄测定18

(六)放射性碳年龄测定18

五、地质年代表的放射性年龄测定19

六、树年代学19

七、氨基酸年龄测定20

八、古生物钟20

九、古地磁年龄测定22

十、纹泥23

十一、陨石坑及年龄测定23

第三章古环境再造28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8

二、沉积环境28

(一)海洋环境31

(三)大陆环境32

(二)干燥气候的标志33

(一)冰川气候的证据33

三、古气候33

(三)温暖气候的标志35

(四)潮湿气候的标志35

四、古地理图36

五、陨石冲击坑的识别37

六、古环境和板块构造38

第四章地层对比方法与相的概念39

一、岩石单位39

(一)横向追索对比法39

(三)地球物理法对比40

(二)岩性对比40

二、时间地层单位41

(一)化石对比41

(二)放射性年龄对比42

(三)古地磁对比42

三、岩石单位和时间地层单位的关系43

四、生物地层单位44

五、极性时间单位45

六、地层对比与大陆漂移45

第五章地球内部的动力学46

一、地球的构造与组成46

四、地震学与板块构造48

二、热流48

三、地球的粘度48

(一)扩张极50

(二)三接合51

五、对流52

六、热点和地幔柱54

七、板块为什么解体55

八、地槽55

(一)冒地槽57

(二)优地槽57

九、冒地斜与优地斜58

十、坳拉谷59

十一、克拉通60

十二、沉降的原因60

第六章地极迁移、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62

一、拟合大陆的外形62

二、古气候学的证据63

三、古生物学的证据65

四、地层学的证据65

五、构造的证据65

六、古地磁学65

七、放射性年龄测定的证据69

八、海底扩张70

(一)海底磁性70

(二)大洋火山72

(三)深海沉积的年龄73

(四)不变形沉积物73

九、大陆的复原74

(一)两大陆初始接触的年龄75

(二)两大陆开始分离的时间76

十、威尔逊旋回77

十一、小结78

第七章地球的起源及其早期历史80

一、太阳系的形成80

(一)星云的压缩80

(二)太阳星云的气化和凝缩81

(三)行星的增大82

(四)形成的时间83

二、地月体系的形成83

三、地球的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离86

(一)地核的形成86

(二)地壳的形成86

四、地球大气圈和水圈的演化87

五、生物的起源88

六、小结88

第八章前寒武纪92

一、前寒武纪的划分92

二、前寒武纪地理94

三、古北美97

(一)地质省97

(二)太古代(25亿年以前)98

(三)早元古代(25至17亿年前)102

(四)中元古代(17至10亿年前)105

(五)晚元古代(10至5.7亿年前)109

四、古欧洲110

(一)太古代(25亿年以前)110

(二)早元古代(25至17亿年前)110

(三)中元古代(17至10亿年前)110

(四)晚元古代(10至5.8亿年前)111

五、冈瓦纳大陆111

(一)太古代(25亿年前)111

(二)早元古代(25到17亿年前)112

(三)中元古代(17至10亿年前)112

(五)变形的原因113

六、古西伯利亚113

(四)晚元古代(10至5.8亿年前)113

七、古中国114

(一)华北地台与塔里木地台114

(二)扬子地台及东南地槽115

八、大陆增生117

九、前寒武纪生物117

(一)原核生物的出现117

(二)真核生物的出现118

(三)后生动物的首次出现118

(四)大气中的氧与化石记录118

十、前寒武纪气候119

十一、小结120

第九章早古生代127

一、早古生代地理127

二、古北美129

(一)阿巴拉契亚地槽131

(二)西北阿巴拉契亚地槽131

(三)西南阿巴拉契亚地槽134

(四)科迪勒拉地槽134

(五)东格陵兰地槽136

(六)加里东地槽136

(七)西北加里东地槽137

(八)内陆138

(一)东南加里东地槽139

三、古欧洲139

(二)东北阿巴拉契亚地槽140

(三)海西地槽141

(四)乌拉尔地槽141

(五)内陆141

四、冈瓦纳大陆141

(一)塔斯曼地槽142

(二)布勒地槽142

(三)南特提斯地槽142

(六)安第斯地槽143

(七)开普地槽143

(四)西非地槽143

(五)东南阿巴拉契亚地槽143

(八)纵断南极地槽144

(九)内陆144

五、古西伯利亚145

六、古中国145

(一)天山-内蒙-兴安岭地槽147

(二)秦祁昆地槽147

(六)内陆148

(五)南太平洋及印度尼西亚地槽148

(四)东南地槽148

(三)三江-滇缅马地槽148

七、早古生代生物149

(一)钙质壳体的起源149

(二)无脊椎动物151

(三)脊推动物151

(四)植物152

八、早古生代气候152

九、小结152

二、古北美157

(一)北阿巴拉契亚地槽157

一、晚古生代地理157

第十章晚古生代157

(二)南阿巴拉契亚地槽161

(三)科迪勒拉地槽162

(四)内陆163

三、古欧洲164

(一)海西地槽164

(二)乌拉尔地槽165

(三)加里东山脉165

四、冈瓦纳大陆166

(二)布勒和新西兰地槽166

(四)内陆166

(六)南阿巴拉契亚地槽167

(五)西非地槽167

(七)安第斯地槽167

(八)开普地槽167

(四)南特提斯地槽167

(三)帝汶岛167

(九)南极地槽168

(十)内陆168

(四)内陆170

(三)太梅尔地槽170

六、古中国170

(一)南太平洋地槽170

(二)北太平洋地槽170

(一)安加拉地槽170

五、古西伯利亚170

(三)天山-兴安岭地槽171

(四)秦祁昆地槽171

(二)印度尼西亚地槽171

(六)内陆173

七、晚古生代生物173

(五)三江-滇缅马地槽173

(一)无脊椎动物的更替174

(二)脊椎动物175

(三)陆生植物的大发展177

(四)全球性成煤期的出现177

(五)植物地理分区178

八、晚古生代气候178

九、小结179

一、中生代地理183

(一)北美和欧亚从冈瓦纳大陆的分离183

第十一章中生代183

(二)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从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的分离187

(三)南美从非洲的分离189

(四)格陵兰从北美的分离190

(五)阿拉斯加的旋转190

(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旋转191

(七)格陵兰从欧亚的分离192

(八)印度从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分离192

(九)马达加斯加从非洲的分离193

(十)印度与塞舌尔群岛的分离193

(十一)大陆解体的起因193

(一)塔斯曼地槽196

(三)东海岸地斜199

(二)湾岸地斜199

二、北美199

(一)三叠纪断裂盆地199

(四)大安的列斯群岛200

(五)斯沃德鲁普盆地、布鲁克斯盆地和楚科奇盆地200

(六)科迪勒拉地槽200

(七)海岸山脉地槽203

(八)西部内陆204

(九)南部内陆204

三、欧亚205

(一)北特提斯地槽205

(二)欧洲内陆207

(三)印度尼西亚岛弧208

(四)太平洋地槽208

(五)秦祁昆地槽208

(六)三江-滇缅马地槽209

(七)亚洲内陆210

四、冈瓦纳大陆210

(一)新西兰地槽210

(七)冈瓦纳内陆211

(六)南极地槽211

(五)安第斯地槽211

(四)南特提斯地槽211

(三)帝汶岛211

(二)新西兰东海岸地槽211

五、大洋盆地212

(一)大西洋212

(二)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212

(三)印度洋213

(四)太平洋213

六、中生代生物213

(一)无脊椎动物213

(二)脊椎动物215

(三)植物217

(四)中生代大量生物的绝灭217

七、中生代气候219

八、小结219

第十二章第三纪224

一、第三纪地理225

(一)澳大利亚从南极洲的分离225

(二)沙特阿拉伯从非洲的分离225

(三)下加利福尼亚从墨西哥的分离225

(一)海岸山脉226

二、北美226

(二)哥伦比亚高原227

(三)盆岭省227

(四)落基山中部和南部228

(五)落基山北部228

(六)东海岸和湾岸地斜228

三、欧洲228

(一)北特提斯地槽和南特提斯地槽228

(二)北大西洋边缘230

(三)戴维斯海峡230

(一)北特提斯地槽与南特提斯地槽231

(四)欧洲内陆231

四、亚洲231

(二)印度232

(三)印度尼西亚岛弧232

(四)西太平洋岛弧232

(五)亚洲内陆233

五、澳大利亚234

六、新西兰234

七、非洲235

九、南极洲236

十、大洋盆地236

八、南美236

(一)磁异常与海底扩张237

(二)海底扩张与造山运动的关系240

十一、第三纪生物240

(一)原生动物240

(二)其它无脊椎动物241

(三)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242

(四)鸟类242

(五)哺乳动物242

(六)哺乳动物区系与大陆漂移244

(七)植物245

十二、气候245

十三、冰川作用245

十四、小结245

第十三章第四纪250

一、第四纪气候的再造250

二、第四系的底界252

(一)卡拉布里亚阶底面252

(二)中维拉弗朗阶底面253

(三)下维拉弗朗阶底面253

四、更新世冰川的分布254

三、全新统的底界254

五、多发性冰川作用255

六、冰期与间冰期256

(一)内布拉斯加冰阶257

(二)阿夫顿间冰阶257

(三)堪萨斯冰阶257

(四)亚茅斯间冰阶257

(五)伊利诺斯冰阶257

(六)桑格门间冰阶257

(七)威斯康星冰阶257

七、全新世259

九、雨期和间雨期260

八、冰后期的回升260

十、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261

十一、冰期的原因263

(一)冰期的起因263

(二)多发性冰川的原因265

十二、更新世的生物269

(一)放射虫类269

(二)陆生动物270

(三)陆生植物270

(四)人类270

十三、小结271

1984《地质历史与板块构造》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地质矿产部教材编辑部编;白顺良,翦万等编译 198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秦岭地区板块构造与金矿化(1989 PDF版)
秦岭地区板块构造与金矿化
1989 冶金工业部天津地质研究院二室;金矿成矿区划组
洋地质调质  东海地质译文汇编  4  域板块构造(1980 PDF版)
洋地质调质 东海地质译文汇编 4 域板块构造
1980
地质会议参考文件  72  板块构造简介(1972 PDF版)
地质会议参考文件 72 板块构造简介
1972
《地质参考资料》  总第17期  板块构造与地壳演化( PDF版)
《地质参考资料》 总第17期 板块构造与地壳演化
板块构造和地壳演化(1981 PDF版)
板块构造和地壳演化
1981
板块构造学基础(1984 PDF版)
板块构造学基础
1984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板块构造学(1985 PDF版)
板块构造学
1985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金属矿床与板块构造(1987 PDF版)
金属矿床与板块构造
1987 北京:地质出版社
板块构造评论(1986 PDF版)
板块构造评论
1986 北京:地质出版社
板块构造基本问题(1986 PDF版)
板块构造基本问题
1986 北京:地震出版社
石油与板块构造(1980 PDF版)
石油与板块构造
1980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板块构造概论(1979 PDF版)
板块构造概论
197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板块构造与油气聚集(1981 PDF版)
板块构造与油气聚集
1981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前寒武纪板块构造(1987 PDF版)
前寒武纪板块构造
1987 北京:地质出版社
论板块大地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1990 PDF版)
论板块大地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
1990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