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历程》求取 ⇩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和中国哲学之发轫1

第一章 以政治论为主题的先秦诸子哲学12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流变和哲学论争12

第二节 天人论:宇宙和人类、天道与人道26

(一)先秦天道观的变化和儒家“天人合一”致思趋向的形成26

(二)老、庄的“道德一体”和“人与天一”说32

(三)荀子的天人统一观和《易传》的天人谐调说38

第三节 天人论:自然与人为、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44

(一)孔、孟、墨:则天而有为45

(二)老、庄:顺天而无为49

(三)荀、 《易》:顺天而有为52

第四节 天人论: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道德价值与自然价值55

(一)儒家的道德价值与群体价值56

(二)在对现实的、超越中追求终极价值的道家自然价值观63

第五节 人性的自觉和人格的完善68

(一)性:作为人的本质的“性”与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的“性”69

(二)性善论:一种本质上荒谬而又有天才发现的人性学说73

(三)性恶论:一种伟大而片面的人性学说77

(四)人性善、恶论的简略比较81

第六节 认识论的和逻辑学的“名”与“实”83

(一)名称、概念与实际事物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84

(二)在名实观上绝对与相对的对立87

(三)“正名”的原则和“名”的分类89

第七节 在感性与理性、绝对与相对的矛盾运动中逐步深化的先秦认识论92

(一)孔、孟:唯理论为特征的认识论92

(二)墨子:以经验论批判儒家的唯理论98

(三)老、庄对感性与理性的否定或超越:相对主义和直觉论101

(四)后期墨家、稷下道家和荀子:感性与理性的初步统一108

第八节 诸子矛盾论:转化论系统与均衡论系统116

(一)孙武军事辩证法中的矛盾转化论118

(二)老子“贵柔”辩证法的智慧和矛盾转化论119

(三)韩非的“矛盾”之说122

(四)《易传》“贵刚”的辩证法及其均衡论倾向124

(五)儒家“中庸”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和追求和谐的均衡论127

第九节 先秦哲学的思想主题:政治论131

第二章 以宇宙论为中心的汉代哲学134

第一节 汉初哲学的综合趋势和汉代哲学发展的一般进程134

第二节 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宇宙系统论142

第三节 目的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神学发展——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151

(一)神学目的论体系的创立152

(二)神学目的论通过谶纬和《白虎通》的进一步发展166

第四节 自然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理性发展——从《淮南子》到《太玄》176

(一)《淮南子》的自然哲学与目的论的对立177

(二)扬雄《太玄》对宇宙系统模式的重建185

第五节 王充的思想批判及其元气自然论189

(一)天道观和元气自然论190

(二)机械命定论及其理论教训195

(三)一切服从于思想的批判197

第六节 汉代哲学的经验主义特征199

第三章 以本体论为特征的魏晋玄学201

第一节 思辨的玄学和玄学的思辨201

(一)从两汉哲学到魏晋玄学202

(二)玄学的思想主题和哲学思辨205

(三)玄学思想的逻辑演进208

第二节 “贵无”与“崇有”:同一旨趣,两种思路212

(一)“贵无”论:“以无为本”和“以无为用”——“任自然”和“崇名教”212

(二)“崇有”论:“自有”、“自生”和“独化”——“性以自足为大”和“无心以顺有”223

(三)张湛《列子注》:玄学的衰落233

第三节 “言尽意论”与“言不尽意论”:在绝对与相对的两极对立中思维236

(一)言不尽意论:概念相对性的初步揭示237

(二)言尽意论:清醒而机械的概念论242

第四章 晋唐时期: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佛教哲学245

第一节 晋唐哲学的一般进程及其特点245

第二节 佛教从初传到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250

(一)从依附道术到依附玄学250

(二)佛教般若学和僧肇的“不真空义”253

(三)竺道生的“涅槃”说和“顿悟”说255

第三节 “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和形神之辩257

(一)慧远的“法性论”和“神不灭论”258

(二)无神论者反对佛教“神不灭”论的斗争;范缜《神灭论》的理论意义261

第四节 隋唐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论与认识论的合一266

(一)本体论:“缘起”论和“自心顿现”论269

(二)心性论:“性具善恶”、“即心即佛”和“见性成佛”276

(三)认识论:超越经验认识的神秘证悟280

第五节 “三教可一”和中国哲学的会通趋势;儒家天人新义与儒学复兴286

(一)隋唐时期“三教归一”的思想趋势286

(二)韩愈排佛及其复兴儒学的努力288

(三)韩愈的“性情三品”和李翱的“复性说”290

(四)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新义及其意义293

第五章 宋元明清:理学的兴衰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299

第一节 理学源流及其伦理本体化的基本品格300

第二节 气本论与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从张载到王夫之311

(一)张载“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312

(二)王夫之对气本论哲学的发展321

(三)气本论与理气、道器之辩326

(四)张载的人性论和服从于伦理学的认识论;王夫之对认识论的“纯化”332

(五)张载建立在气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336

第三节 理本论和理气、道器之辩——从二程到朱熹340

(一)二程:既奠定了理学基础,也孕育了理学的矛盾340

(二)朱熹:既继承发展了理本论体系,也暴露出新的矛盾345

第四节 心本论和心物、知行之辩——从陆九渊到王守仁357

(一)朱陆之争和心学体系的初步建立357

(二)以主体“致良知”为核心的王守仁(阳明)心学360

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378

主要参考文献390

后记393

1993《中国哲学的历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学智著 199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1989 PDF版)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史丛刊  历史哲学教程( PDF版)
历史丛刊 历史哲学教程
新中国书局
中国历代哲学文选  下(1991 PDF版)
中国历代哲学文选 下
199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中国的光辉历程(1991 PDF版)
新中国的光辉历程
199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199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
1992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999 PDF版)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999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历史哲学教程(1938 PDF版)
历史哲学教程
1938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马克思的哲学历程(1993 PDF版)
马克思的哲学历程
199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的特质(1997 PDF版)
中国哲学的特质
199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1994 PDF版)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
1994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历史哲学教程(1990 PDF版)
历史哲学教程
199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历史哲学教程(1949 PDF版)
历史哲学教程
1949 新中国书局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下(1993 PDF版)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下
1993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教程(1989 PDF版)
中国哲学史教程
198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1992 PDF版)
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
1992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