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程 下》
作者 | 刘宏章等主编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61 |
出版时间 | 1993(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350644X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7509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近代哲学的先声1
第一节 龚自珍、魏源的变易新论1
一 龚自珍的“主逆”变易观及“心力”说2
二 魏源的变易进化思想和知行观6
第二节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革命思想11
一 洪秀全的宗教宇宙观和辩证法因素12
二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社会主义14
三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16
第二章 维新派的启蒙哲学21
第一节 康有为的“三世”说和“大同”空想21
一 变易进化观和“公羊三世”说23
二 人道主义与“大同”空想28
第二节 梁启超的“三世六别”的历史进化论及“新民说”33
一 “自变”论和“三世六别”的进化论34
二 鼓吹“道德革命”的“新民说”37
第三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39
一 “物竞天择”的进化论40
二 “且演且进”的历史观44
三 重视“阅历”、“实测”的认识论48
第四节 谭嗣同的“仁学”哲学52
一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和“以太通之具”53
二 “日新变化”和“微生灭”、“破对待”57
三 “学当以格致为真际”和“转业识而成智慧”60
四 “冲决网罗”和“以心力挽劫”62
第一节 陈天华、邹容的反帝爱国和民主革命思想67
一 陈天化的思想及其哲学评价67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哲学67
二 邹容的《革命军》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73
第二节 章太炎的前期唯物主义和后期唯心主义思想77
一 前期机械唯物主义和进化论思想78
二 后期主观唯心主义和崇佛思想82
第三节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89
一 进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物质、精神观90
二 知难行易的知行观94
三 民生史观99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103
第一节 李大钊由进化论向历史唯物论的转变106
一 前期进化论宇宙观及其理性主义倾向107
二 思想的飞跃和对唯物史观的把握113
第二节 陈独秀由进化论向唯物史观的转变119
一 由激进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21
二 从进化唯物论到历史唯物论124
第三节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释和传播129
一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阐释和运用131
二 在理论战线上的哲学批判136
第五章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我国的传播142
第一节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我国的传播概况142
一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我国传播的过程及其逻辑142
二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我国传播的历史影响144
第二节 实用主义的传播与胡适的哲学145
一 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45
二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149
一 张君劢对柏格森主义的介绍和宣传156
第三节 柏格森主义与张君劢的“玄学”156
二 张君劢的“玄学”人生观158
三 张君劢的直觉主义和反理性主义163
第四节 马赫主义的传播与丁文江、王星拱的“科学”宣传166
一 丁文江宣传科学、反对玄学的马赫主义167
二 王星拱的马赫主义哲学观点176
第五节 新实在论、康德主义与张东荪的哲学著述180
一 张东荪的康德主义认识论181
二 张东荪的新实在论的宇宙观192
第六章 中西哲学的融合与新哲学体系199
第一节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201
一 东西文化观202
二 直觉主义哲学思想210
第二节 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唯心主义哲学219
一 “体用不二”、“翕辟成变”的宇宙本体论220
二 “离心无境”、“反求本心”的主观认识论229
三、“相反相成”、“去故生新”的唯心辩证法236
四、“各有体用”、“中西互济”的文化观238
第三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239
一 “最哲学的形上学”体系240
二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246
三 中西文化观254
第四节 金岳霖的本体论和知识论257
一 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本体论258
二 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的知识论268
第五节 贺麟与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传播278
一 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贺麟的贡献280
二 探索建立中国新哲学的途径285
第七章 国民党官方哲学的破产290
第一节 从戴季陶的“民生论”到陈立夫的“唯生论”291
一 戴季陶的“民生论”291
二 陈立夫的“唯生论”294
第二节 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及其破产297
一 力行哲学的思想实质298
二 “力行致知”与“知难行易”303
三 行的哲学为唯一的人生哲学308
四 力行哲学的破产311
第八章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314
第一节 青年毛泽东思想的转变317
一 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318
二 由唯心主义者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转变322
第二节 形成和发展中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325
一 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25
二 以《实践论》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30
三 以《矛盾论》为核心的辩证法337
四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345
第三节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351
一 沿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加工、改造成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352
二 沿用中国哲学和古代典籍中的古老命题,加工、改造用以表述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354
三 总结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资料,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使之成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356
四 引用历史文化典籍中富有哲理性的成语典故,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族化359
编后记361
1993《中国哲学史教程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宏章等主编 1993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 上、下
- 1962 北京:中华书局
-
-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 下
- 1982
-
-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 (下册)
- 1982
-
- 中国哲学史 下
- 1972
-
-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下
-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香草续校书 下
- 1963 北京:中华书局
-
- 哲学教程(下)
- 1980 筑摩書房
-
- 简明中国哲学史教程
- 1990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哲学史 下
- 1980 北京:中华书局
-
-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 下
- 1984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 历史哲学教程
- 1938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 历史哲学教程
- 199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历史哲学教程
- 1949 新中国书局
-
- 中国哲学史教程
- 198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哲学史稿 下
- 198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