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求取 ⇩

绪论1

第一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1

一、“古今中西”之争制约着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3

二、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6

第二节 中国近代哲学的主要论争11

一、从道器之辩演变到进化论和唯物史观12

二、关于认识论上的“必物(知行)”之辩16

三、关于逻辑和方法论的问题18

四、关于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21

第一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27

第一节 龚自珍:“众人之宰,自名曰我”--近代人文主义的开端29

一、对“衰世’的揭露批判--近代“古今”之争的开始30

二、“天地,众人自造”--从哲学的高度推崇“自我”34

三、“自尊其心”与历史变易观39

四、要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45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中西”之争的开始51

第二节 魏源:“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51

二、“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54

三、“我有乘于物”和“及之而后知”--在“心物(知行)”之辩上的近代命题58

第三节 洪秀全、洪仁玕:神学外衣下的革命世界观66

第四节 “中西”论争中的“道器”、“本末”之辩73

第二章 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83

第一节 康有为的“三世”说--历史进化论的提出85

一、为变法维新提供哲学根据86

二、破“天地”旧说87

三、历史进化论和大同思想91

四、“以智为先”的先验主义和对方法论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01

第二节 谭嗣同:“冲决网罗”之仁学109

一、破“中外之见”与“冲决网罗”110

二、唯名论观点和“以太说”113

三、进化论思想和唯意志论倾向117

第三节 严复的“天演之学”与经验论123

一、抓住西学命脉来比较中学和西学124

二、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演哲学”129

三、经验论的认识论138

四、重视归纳法的逻辑思想141

五、关于人的自由和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144

第四节 梁启超论“我”之自由与“群”之进化151

一、“新思想界之陈涉”和康、梁关于“自由”的争论152

二、认识论上的“除心奴”说157

三、以社会心理为实体的历史进化论163

四、“新史学”研究方法169

五、“新民”说与“道德革命”口号173

第五节 章太炎:“竞争生命智慧,革命开民智”--社会实践观点的萌芽181

一、从民族主义立场对待“古今中西”之争183

二、包含革命观念的进化论186

三、强调革命行动的认识学说196

四、重视演绎法的逻辑思想202

五、突出意志作用的伦理思想206

第六节 王国维: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214

一、“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215

二、实证论与形而上学的矛盾217

三、对传统哲学范畴的分析批判和科学的治学方法220

四、美学上的境界说227

第七节 孙中山的进化理论和知行学说234

一、鲜明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234

二、进化论与“突驾”说236

三、“知难行易”学说242

四、大同思想与“替众人服务”的人生观245

第三章 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开始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253

第一节 五四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自由争鸣253

一、由革命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260

第二节 李大钊: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历史辩证法由自发而自觉260

二、进化论与理性主义263

三、向唯物史观的转变269

四、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统一的新社会理想和革命人生观278

五、在“问题主义”的论战中批评实用主义284

第三节 陈独秀: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288

一、由革命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288

二、进化论与现实主义(经验主义)292

三、向唯物史观的转变298

第四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306

一、“评判的态度”306

二、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和真理论311

三、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征”为核心的方法论316

第五节 梁漱溟的直觉主义327

一、“东方文化派”的代表327

二、唯意志论和直觉主义330

三、唯心主义的文化观335

第六节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338

一、玄学派和唯意志论339

二、“科学”派的实证论343

三、马克思主义者对两派的批评347

第七节 瞿秋白的历史决定论352

一、“新时代的活泼稚儿”353

二、“社会的有定论”的“历史工具”说358

三、对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批判363

一、反帝反封建的“精神界之战士”370

第八节 鲁迅:战斗的唯物主义在文化战线的胜利370

二、从“意志主义”到战斗的唯物主义377

三、对“国民性”的分析以及对自由人格的描述383

四、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39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398

第一节 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普及与应用中走向中国化401

一、要求“建立普遍与特殊统一的理论”401

二、以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国情403

三、对唯物辩证法的几点发挥409

第二节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普及与应用中走向中国化414

一、通俗化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414

二、对当代哲学思潮的分析批判417

三、对唯物辩证法的几点发挥424

第三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429

一、在玄学立场上会通中西429

二、“万法唯识”,“翕辟成变”431

三、“性修不二”438

一、自由主义者的文化观445

第四节 朱光潜:美学上的表现说445

二、对审美经验的分析447

三、用表现说解释艺术意境451

第五节 金岳霖:“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在实在论基础上的感性与理性、事与理的统一460

一、对中西哲学的比较和会通461

二、“所与是客观的呈现”464

三、概念对所与的双重作用469

四、知识经验的必要条件,逻辑与归纳原则473

五、“居式由能,莫不为道”480

第六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486

一、“继往开来”,建立“新统”486

二、“最哲学的形上学”492

三、人生境界说501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研究509

一、驳斥新专制主义的“道统”说509

二、对唯心主义学者的哲学史观的批判512

三、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开拓性研究517

第八节 毛泽东: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对历史观和认识论中的“心物”之辩的总结523

一、对“古今中西”之争的历史总结524

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观点526

三、关于认识运动秩序的理论532

四、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541

五、经过人民民主专政到达大同之路548

六、革命的功利主义和群众观点551

小结561

一、从中西比较看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规律性561

二、哲学革命的最主要成果--能动的革命反映论568

三、对方法论的探索574

四、对人的自由问题的探讨579

五、缺点和重要理论思维教训585

六、进一步发展哲学革命593

后记599

索引602

人名索引602

名词索引609

著作索引624

1989《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契著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德国古典哲学  近代德国的哲学革命(1984 PDF版)
德国古典哲学 近代德国的哲学革命
1984 重庆:重庆出版社
物理学与哲学 现代科学中的革命(1974年04月第1版 PDF版)
物理学与哲学 现代科学中的革命
1974年04月第1版
革命哲学(1921 PDF版)
革命哲学
1921
物理学和哲学 现代科学中的革命(1981 PDF版)
物理学和哲学 现代科学中的革命
1981
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改革进程( PDF版)
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改革进程
河北教育出版社
价值学大词典(1995年04月第1版 PDF版)
价值学大词典
1995年04月第1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革命哲学(1921 PDF版)
革命哲学
1921 泰东图书馆
革命哲学(1956 PDF版)
革命哲学
1956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西哲学的融合  中国近代进化论的传播(1991 PDF版)
中西哲学的融合 中国近代进化论的传播
1991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革命家(1995 PDF版)
中国近代革命家
1995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1993 PDF版)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
1993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1994 PDF版)
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
199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1992 PDF版)
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
1992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革命运动(1995 PDF版)
中国近代革命运动
1995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哲学中的革命(1986 PDF版)
哲学中的革命
1986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