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卷 3 中国哲学中之“道”之建立及其发展》求取 ⇩

第三编3

第一章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上)3

一 印度佛学之根本问题与其思想方向3

二 佛学之传入中国与般若之教10

三 僧肇之物不迁义与玄学义13

四 不真空论言有无、真俗义,及王弼、郭象之有无义19

第二章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下)26

五 般若无知论言心知,与中国固有思想中言心知之同异26

六 执见之起原,一般艺术、哲学之观照心,与佛家之观照心、悲悯心37

七 佛学之工夫论,与道生之学41

八 佛家之境地论与果德论,及中国佛学之分流46

第三章成实论、中论,至成实宗之中道论50

一 成实论之辨假名有与实有50

二 成实论与不空假名、空假名、及假名空59

三 中论与成实论之异同62

四 中论之破生灭等范畴之哲学意义66

五 关系与关系项之宛然有而实际空义72

六 中论言性空,与成实论、僧肇言空之异同75

七 附论:法相唯识宗对「假」、「实」、「空」、「有」之分别,与般若宗之义之不相违82

第四章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上)91

一 二谛之根据问题91

二 二谛异体、同体之三家义94

三 吉藏言二谛是教、不二为理义99

四 吉藏言二谛之绝名义与不绝名义109

第五章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下)116

五 吉藏之以中道说佛性义116

六 吉藏学在中国佛学思想中之地位之衡定128

第六章智觊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上)134

一 智觊与中国固有之哲学134

二 智觊之学之规模,与其判教论之特色139

三 智觊言本迹、权实义,与其言权实智之进于吉藏者144

四 本迹之十妙之开合,与四教之判分149

五 智觊对化法四教之形式的分别,其七种二谛义与吉藏四重二谛义之对比,及其依三谛、四谛以判教义152

第七章智觊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下)158

六 四教之实质的分别,与小乘藏教158

七 大乘教与通教义161

八 智觊之言别教义165

九 智觊之言圆教义173

第八章智觊之圆顿止观论179

一 观心成不思议境与一心三观179

二 破法遍与三观186

三 一念三千义188

四 观当前一念心之意义191

五 对无明与法性之圆观194

六 圆观中之上下二层义,及无明即法性、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湼?、与不脱而脱义199

第九章法相唯识宗之佛学道路205

一 法相唯识学之渊源205

二 法相唯识宗与般若宗之思想道路方向之同异211

三 境不离识义,及三性义之契入214

四 法相唯识宗对心理之反省的分析与追溯之态度217

五 赖耶识之存在之契入220

六 末那识之存在之契入224

七 末那识与人我执、法我执,及不善心所与善心所228

八 转识成智之可能与缘生正理233

第十章大乘起信论之佛学道路242

一 大乘起信论之时代与其宗趣及内容242

二 心真如门249

三 心生灭门与本觉、始觉、究竟觉义251

四 不觉义257

五 无明熏习相应染、与染净心法之熏习264

六 对治邪执、及止观方便、与发心267

第十一章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上)272

一 导言272

二 法藏判五教十宗之大旨276

三 法藏所传唯识、般若二宗之判教论,及其论「破」「立」,与论护法、清辨立义之相违中之相顺280

四 法藏对唯识宗之三性义,及般若宗之二谛义之融通284

五 总述法藏融摄般若二谛与唯识三性之根本旨趣291

六 法藏对大乘起信论之重释,及事理无碍、真如随缘不变义293

第十二章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中)297

七 唯识宗之重缘生义,及法藏对缘生与种子义之重释297

八 圆融的缘起论之应用,及佛性真如之随缘不变义、及本觉始觉义309

第十三章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下)317

九 顿教之地位317

十 华严之圆教义与天台之圆教义322

十一 佛法十义及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329

十二 法藏言十玄、六相、及华严法界观335

第十四章宗密论禅原与禅宗之道340

一 导言340

二 禅宗之三宗与三教342

三 禅定、禅观、与教义关系之理解350

四 禅宗之言说方式,与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义357

五 禅宗之言说与超言说,及道之通流363

第十五章湛然以后之天台宗之佛道与他宗佛道之交涉366

一 湛然以后之天台学中之论争,及湛然之学与智觊之学之不同366

二 湛然之心色不二义、依正不二义,及草木成佛义370

三 以一念理具三千说体用、因果义372

四 佛不断性恶义374

五 天台山家、山外所争之问题,与山家、山外在中国佛学中之地位377

六 山家山外之论义之相反与相成383

附说:天台山家、山外之争后之中国佛学之一方向393

第十六章略论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学术中之道,及宋以后学术中之重守道及辨道397

一 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之哲学文学中之道397

二 五代宋以后中国哲学中之守道精神403

三 宋以后讲学之重宗旨,及学术之辩争407

四 清之文字训诂等学之本原,及宋以后学者之守道、辨道精神之价值413

附录418

前言418

宋明理学家自觉异于佛家之道422

一 为学之动机422

二 生灭与生生不已之几429

三 心性与天理433

四 天道、人性、与圣道之互证436

由朱子之言理先气后,论当然之理与存在之理(上)440

一 前言440

二 朱子论理气之不杂与不离义441

三 辨五种先后义,及逻辑之先后义等,非理先气后之先后446

四 辨逻辑先后,不足以成就形上学之先后,及分析经验事物以发现共相,而以之为理,不能即建立朱子形上学之理先于气、与理一、及理善之义450

五辨「当然之理之自觉,先于实现此理之气之自觉之体验」乃使理先气后之言,最初得其所指处者455

六「辨理之自觉」先于「气之自觉」,非时间之先后、知识论之先后与逻辑之先后458

七 辨当然之理之自觉,先于气之自觉,可说是一种心理认识之先后;然非一般之心理认识之先后,而可启示出一形上学之理先气后之命题者461

八 辨吾人对当然之理之自觉或肯定中,同时显示出当然之理之超主观的形上的真实意义;当然之理之自觉,先于其气之自觉,乃根据于此形上学的理之在先性467

由朱子之言理先气后,论当然之理与存在之理(下)473

一 前言473

二 当然之理本身是一种存在之理475

三 当然之理即存在者所以存在之根据之一种477

四 一切存在物皆自具仁之理之可能481

五 论万物必有仁之理之先验的建立486

六 论仁之理之超个人自觉性,仁之理即生之理490

七 论一切存在之物之生之事,必根据一形上的生之理495

八 论一切存在之物之理,皆根据生之理而名理498

九 论无不仁、不生之理,并总结本文大旨504

索引513

1986《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卷 3 中国哲学中之“道”之建立及其发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唐君毅著 1986 台湾学生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哲学十九讲  中国哲学之简述及其所涵蕴之问题(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十九讲 中国哲学之简述及其所涵蕴之问题
1983 台湾学生书局
中国哲学发微(1981 PDF版)
中国哲学发微
1981
中原中也と立原道造(1972.10 PDF版)
中原中也と立原道造
1972.10 學燈社
中原中也·立原道造(1978.07 PDF版)
中原中也·立原道造
1978.07 有精堂
中国哲学发展史(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
1983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人道篇(1995 PDF版)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人道篇
1995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1988 PDF版)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
198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原道  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1945 PDF版)
新原道 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
1945 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发微(1981 PDF版)
中国哲学发微
1981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国民道德原论(1944 PDF版)
中国国民道德原论
1944 商务印书馆
中国科学之发展(1978 PDF版)
中国科学之发展
1978 中央文物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  儒道释(1998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 儒道释
1998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经理管理学(1977 PDF版)
现代经理管理学
1977 台湾中华书局
公羊家哲学  全(1970 PDF版)
公羊家哲学 全
1970 台湾力行书局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4(1931 PDF版)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4
1931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