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 原性篇 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求取 ⇩

第一章中国人性观之方,向与春秋时代之对德言性、孔子之对习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与孟子之即心言性1

一 人性观中,西哲之胜义,及中国人性观之方向1

二 具体生命之性,非性相之性,及春秋时代之对道德理想而言性,与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之涵义9

三 告子之言义外,及生之谓性之诸涵义15

四 孟子「不自生言性而即心言性,可统摄即生言性之说」之四义20

五 孟子之即「心之生」以言性之意义28

第二章庄子之复心言性荀子之对心言性与中庸之即性言心33

一 心知、机心、成心之祸患33

二 复性命之情之生活意义41

三 心之思虑所成之礼义文理与性之对较关系,及性恶之义47

四 心欲善,心中理、合道,与中理合道之「心之理」或「心之性」53

五 中庸之即诚言性,即明言心、与率性尽性58

六 尽己性、与尽人性、尽物性之涵义64

第三章乾坤之道礼乐之原政教之本与秦汉学者之言性69

一 易传之即继言善、即成言性、与本德行以有神明之知69

二 运神明以知乾坤之道,与即道言性74

三 礼记之尚情、与其即礼乐之原之人情以言性之论79

四 礼乐、人情、德行、与天地之道84

五 秦汉学者言性之目标,与吕览、淮南之贵生全性、即寿言性、与摄德归性89

六 率性循性,与人生行事及政教之本97

七 综论道家型之生命状态之价值101

第四章汉魏学者对客观的人性之分解的说明104

一 汉儒之谓人性为一客观之论题,董仲舒之为成王者之任,而随名入理以言性之说104

二 随名入理之思路之局限,与成就政教之目的以外之人性观点之讨论109

三 气分为阴阳二者之观念之形成,与其涵义115

四 人性与阴阳善恶及性三品之论120

五 性之品级之观念之所以立,与王充之即命言性,及纯价值义之性122

六 刘劭为任使众材,而即形徵性,论才性之品,与逐步客观化之观人术126

七 由阴阳至五行之观念之展成130

八 五行与五常及刘劭之即形知性论试诠136

第五章客观的人性论之极限与魏晋人之重个性及个性之完成之道142

一 个性与品类性、及「放达」、「超拔」之消极的意义142

二 有个性之人,其品格之高下之衡定标准145

三 个性、我性、纯浪漫性,以无内容为其内容,而必归於体无致虚·所遇而皆见其独149

四 当前实境之消极的运用,为所遇而皆见其独所以可能之根据151

五 道家之圣人之向往,与其非历史人物性154

六 老子不言性,而王弼言万物以自然为性,及郭象注庄之重独性157

第六章佛家言性之六义及其与中国传统言性之异同160

一 法与性160

二 妄执之自性诠义166

三 种姓之性、同异性170

四 体性、当体、与所依体174

五 价值性与三性178

六 佛家言性之方式与中国先哲言性之方式之比较180

第七章般若宗即空言性与唯识宗师识言性及即种姓言性184

一 般若宗之精神,与法性即空性义184

二 道安言性空,罗什、慧远言法性义190

三 僧肇之物性义,及般若体性义,与老庄之致虚195

四 唯识宗之三性论与其系统201

五 唯识宗之五种姓之性及其问题212

六 种姓论之应用之限度,及依佛心说一乘之义216

第八章佛心与众生之佛性221

一 南北朝之佛性论,与湼槃、法华、华严对佛性佛心之开示221

二 无漏种之现行问题,与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之所以立,及始觉不异於本觉义227

三 释起信论之疑难:自性清净心之依何而立235

四 自性清净心与生灭无明之关系,及心生万法之「生」义释240

五 一心之舍染取净义,及天台之性具染净,与佛性有恶义246

六 大乘止观法门论与法藏之融通三性论252

七 华严之真如随缘不变义254

第九章华严之性起与天台之性具及其相关连之问题258

一 综述中国佛学中言「性」之问题之发展,与天台华严间之诸问题258

二 华严宗之性起义之所以立261

三 天台宗之性具义之所以立265

四 妄心观与真心观,与性起及性具中二性之义之不同269

五 缘理断九、非情成佛、及别理随缘诸问题272

第十章禅宗与佛学他宗及惠能坛经之自性义与工夫281

一 禅宗之向上一著义281

二 禅宗之施教方式进於般若经论之处285

三 坛经之摄归自性之言说291

四 内外二边不住义295

五 惠能之施教方式,与相对语言之相销298

第十一章由佛再入儒之性论302

一 佛家言性思想之限度之讨论302

二 佛家心性论之原始动机,与中国传统思想论人性之态度305

三 李习之复性书之言复性义,及其言与老释同异307

四 佛家不立诚为教之理由之讨论,与儒者何以必立诚为教之故310

五 儒者对天地万物之敬诚,与对一切存在之价值之正面的肯定317

六 周濂溪之立诚之教,与李习之复性论之异同321

七 张横渠之即虚以体万物谓之性,及气质之性之名之所以立325

八 略释邵康节以物观物为性之义334

第十二章二程之即生道言性与即理言性336

一 性与生命之道路336

二 明道之通生之道与神气言性义338

三 善恶皆天理义释滞345

四 伊川「性即理」涵义申释,及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分别348

第十三章朱子之理气心性论358

一 生之理贯众理义,与朱子之太极之理之全之超越义358

二 万物所具之理气之定限,与人之气质之性之差别367

三 人与万物之性之差别372

四 朱子之人物之差别观,与东西哲学中其他之说之比较375

五 朱子之以心为统摄之概念、及心之涵义378

六 心之诸功能384

七 仁之界说,其前后、内外、上下、与本末390

八 人心道心之开合399

第十四章象山、慈湖至阳明之即心性工夫,以言心性本体义412

一 象山以朱子之学之所归趣,为学者之立志之始向,与其对心性论之态度412

二 象山对一心分天理人欲之反对,及其言一心之升降419

三 由杨慈湖之心之精神义、陈白沙之觉义,至王阳明之良知义之心学之发展423

四 阳明四句教,与其心性工夫论之关系435

五 良知之无善无恶与至善441

六 阳明学之三变与四句教447

第十五章阳明学派及东林学派对“至善”及“无善无恶”之重辨,与刘蕺山之言心性之本体工夫义452

一 王学精神与双江、念菴之由归寂以通感之教452

二 王龙溪之先天心体上立根之学,与见本体即工夫之教457

三 泰州学派安身之教之即生言心464

四 东林学派之性善义466

五 蕺山之即心与情言性,与即意之定向乎善,以通心之已发未发之工夫474

第十六章王船山以降之即“气质”、“才”、“习”、“情”、“欲”以言性义484

一 王船山之道、善、性三者之大小义484

二 船山之尊生尊气与尊情才义488

三 船山之易教与大往大来义492

四 颜习斋之即气质与习言性,及戴东原以血气心知言性,与焦循之以旁通情言性498

五 总述宋明清之心性论之发展505

第十七章总论性之诸义及言性之诸观点,与中国言性思想之发展510

一 性之诸义与言性之诸观点510

二 告孟庄荀之四基型515

三 四基型之言性之综贯形态519

四 秦汉以降至魏晋之种类性、关系性、与个性519

五 佛家之向内思省追溯所见得之性:所执之自性、或空性、或「无自性」性、体性与佛性,及佛家言性之善恶之四型521

六 宋儒言性之观点态度与佛家之不同,及周程之观点524

七 朱子之观点,与陆王之承孟学传统,及清儒之观点526

附编:原德性工夫朱陆异同探源(上)程陆之传及程朱之传与工夫问题531

朱陆异同之问题531

二 辨程陆之传538

三 胡五峯之识心之说,为象山言发明本心之先河546

四 朱子工夫论之传承552

五 朱子对龟山、上蔡、明道言仁之疑义554

六 程门之工夫问题及延平之观未发557

七 胡五峯之重已发之察识,与朱子对未发问题所经之曲折562

原德性功夫 朱陆异同探源(中)朱子之工夫论辨析569

朱子言心之未发,及吕与叔之言心,与相应之涵养工夫569

二 胡五峯言察识之精切义,与其「即心以成性」之统体的历程之说574

三 五峯言名义之失,与对治气禀之杂之工夫问题578

四 朱子论只重察识工夫之弊582

五 识心之说与气禀之杂,及朱子所以反对象山之理由587

六 辨朱子所言察识之弊之不必然性593

七 辨察识工夫之独立性597

八 辨朱子所言之主敬致知之工夫,亦可有弊,并论无必然不弊之工夫604

朱陆异同探源(下)朱陆工夫论之会通609

辨诚信之工夫与本心之二义609

二 朱子工夫论中之歧义618

三 辨朱子心性论中之本心体用义624

四 辨发明本心中之涵养,与其贯徹於心之动静义634

五 象山之言与朱子之言之自然会通641

1984《中国哲学原论 原性篇 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唐君毅著 1984 台湾学生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先哲人性论(1926 PDF版)
中国先哲人性论
1926 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思想史(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先秦篇(1976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先秦篇
1976 台湾:牧童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总论篇(1976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总论篇
1976 台湾:牧童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清代篇(1976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清代篇
1976 台湾:牧童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宋明篇(1976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宋明篇
1976 台湾:牧童出版社
中国原始社会哲学思想萌芽(1993 PDF版)
中国原始社会哲学思想萌芽
1993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中国哲学发展史(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
1983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人道篇(1995 PDF版)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人道篇
1995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1990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
1990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史(1981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1981 大中国图书公司
中国哲学思想史  元、明篇(1981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元、明篇
1981 台湾学生书局
中国哲学思想史  清代篇(1981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清代篇
1981 台湾学生书局
中国哲学思想(1948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
1948 上海: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思想史  宋代篇(1980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宋代篇
1980 学生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