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史》求取 ⇩

中国哲学思想史导论1

卷一中国子学时代之哲学思想13

第一章中国哲学思想史之分类方法13

第一节 哲学之普遍内容13

第二节 研究哲学之方法15

第三节哲学中论证之重要16

第四节 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17

第五节 中国哲学思想家之理想形象18

第六节 哲学之统一20

第七节 哲学与哲学家22

第八节 中国历史与哲学史23

第九节 历史与写的历史25

第十节历史进步的过程28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30

第二章中国子学时代之哲学33

第一节 孔子开山中国哲学思想33

第二节 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34

第三节 子学时代之终结40

第四节 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43

第五节 古代著述体裁44

第三章中国古代之宗教哲学思想47

第一节孔子以前之鬼神观念47

第二节 术数之法术50

第三节 天帝与天人之道思想发现53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63

第一节 孔子世家63

第二节 孔子开中国学术游说民众化之风64

第三节 孔子对于传统制度及信仰之态度72

第四节 正名主义76

第五节 孔子以述为作80

第六节 直仁忠恕礼范之心理学82

第七节 义利与人之性善性恶87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之学91

第一节 墨子之生平考证91

第二节 经及经说与大取小取之说95

第三节 墨者兼爱而有组织的团体96

第四节 墨子功利主义哲学99

第五节 富与庶是国家人民的大利101

第六节 兼爱与非攻之道105

第七节 墨子的天意上帝鬼神宗教制裁观109

第八节 墨子的政治制裁哲学113

第九节 评墨子之学116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119

第一节 孟子生平与其在历史中之地位119

第二节 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121

第三节 孟子理想的政治经济制度123

第四节 孟子性善外王说130

第五节 孟子反功利之说136

第六节 孟子论天性及浩然之气138

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学派141

第一节 百家之学争鸣时代141

第二节 杨朱与道家之兴起142

第三节 陈仲子特立独行之士150

第四节 许行陈相农家学派151

第五节 告子人性论学说152

第六节 尹文宋牼之学说154

第七节 彭蒙田骈慎到之学说159

第八节 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165

第八章老子与道家中之老学173

第一节 老聃与李耳考略173

第二节 老学与庄学之说175

第三节 楚之新思想177

第四节道与德之意义178

第五节 宇宙间变化之通则182

第六节 处世接物之正反合方法185

第七节 政治制度与社会哲学187

第八节 老子对人欲与知识的态度189

第九节 老子理想的人格与理想的社会191

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之学193

第一节 辩者之显学通名倾向193

第二节 惠施与庄子考略195

第三节 庄子论惠施之十事学说197

第四节 惠施与庄子之不同处201

第五节 公孙龙之白马论203

第六节 公孙龙指与物之意义204

第七节 公孙龙之坚白论206

第八节 公孙龙之指物论207

第九节 公孙龙之通变论209

第十节 合同异与离坚白211

第十一节 庄子论公孙龙二十一事学说212

第十二节 惠施个体常变公孙龙共相不变之哲学217

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219

第一节 庄子考略与楚人之飘逸219

第二节 道与德以及天钧变之哲学220

第三节 庄学中顺其自然性之幸福223

第四节 庄学中之自由与平等226

第五节 庄学中死与不死之观念230

第六节 庄学中之纯粹经验世界233

第七节 庄学中绝对逍遥观与杨朱之学236

第十一章墨子及后期之墨家239

第一节 战国时墨家之思想形态239

第二节 墨经中之功利主义241

第三节 墨经中之知识与逻辑之来源243

第四节 墨经中之辩学247

第五节 墨经中同异之辩251

第六节 墨经中坚白之辩253

第七节墨经驳火不热与兼爱之辩论257

第八节 墨经对于当时其馀诸家之辩论260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263

第一节 荀子传略与其为学精神263

第二节 荀子对于孔孟以及周制之批评264

第三节 荀子论天性与孔孟之异267

第四节 荀子之心学异孟子之心学270

第五节 荀子论社会国家与孟子之同异274

第六节 荀子论礼乐与王霸之起源276

第七节 荀子正名并驳三科之说280

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法家学派之兴起289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之学派与社会政治经济之趋势289

第二节 法家之历史观与其学派292

第三节 法家性恶与自由竞争之学300

第四节 法家与道家之学异302

第五节 法家与贵族政治305

第十四章秦汉之际之儒家307

第一节 战国末年儒家学派307

第二节 体之普通理论307

第三节 乐之普通理论311

第四节 丧礼中之理智与感情之理论313

第五节 祭礼情感安慰之理论317

第六节 婚礼与孝道之理论322

第七节 孝子嗣亲之理论324

第八节 大学三纲观荀学之小异328

第九节 中庸之形而上学333

第十节 礼运之新政治社会哲学339

第十五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341

第一节 周易起源及易传之作者考略341

第二节 八卦及阴阳之原理343

第三节 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与循环律348

第四节 易象与人事社会之关系351

第五节 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355

第六节 儒家之六艺论358

第七节 儒家独尊之原因360

卷二中国经学时代之哲学思想365

第一章泛论经学与今文经学发展期365

第一节 中国经学思想之分期365

第二节 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369

第三节 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370

第四节 董仲舒事略考373

第五节董仲舒之元天阴阳五行说374

第六节 董仲舒之四时循环变化说377

第七节 董仲舒之人副天数与性情说382

第二章董仲舒之天人社会伦理哲学387

第一节 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387

第二节 董仲舒之政治社会哲学与其灾异说391

第三节 董仲舒之历史哲学398

第四节董仲舒论春秋大义与名号之所指403

第三章两汉议与象数之学411

第一节 纬书与纬书之产物411

第二节 中国象数之学与希腊毕氏之数412

第三节 中国阴阳之数与希腊毕氏之生数416

第四节 八卦方位之宇宙间架418

第五节 卦气之配入四时421

第六节孟喜京房卦气之说423

第七节 音律配卦说427

第八节 其他纬书之试考430

第九节 阴阳家启中国科学之萌433

第四章两汉古文经学与阴阳家之学说435

第一节 古学与刘歆之革命著作435

第二节 杨雄传略与其哲学上之著作436

第三节 杨雄之太玄主自然说438

第四节 杨雄之法言主儒学说442

第五节 王充传略与其论衡之作445

第六节 王充自然主义之生死观446

第七节 王充之历史哲学观450

第八节 王充之科学方法论451

第九节 王充折衷人性与命运之说452

第五章南北朝玄学思想之发展457

第一节 玄学家与孔子之学说道家化思想457

第二节 何晏王弼与玄学家之经学459

第三节 阮籍嵇康刘伶时尚放达之人生466

第四节列子之惟物机械论与其快乐主义470

第五节 杨朱放情肆志之人生观472

第六节 向秀与郭象之时代与其传路479

第七节 庄子注独化之理481

第八节 庄子注宇宙间事物之关系483

第九节 庄子注天然及人事之变化485

第十节 庄子注无为与返朴487

第十一节 庄子注圣智与貌形489

第十二节 庄子注逍遥与累悲493

第十三节 庄子注齐物而无我495

第十四节 庄子注至人与宇宙合498

第六章南北朝佛学与时人对佛学之争论501

第一节 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501

第二节 佛家与道家格义之学503

第三节 六家七宗有无空有之学505

第四节 僧肇之世界起源与不真空物不迁义学513

第五节 僧肇之圣人说与般若无知论518

第六节 道生之顿悟成佛义521

第七节 南北朝对神灭神不灭之辩论528

第七章隋唐佛学思想之发展盛貌535

第一节 吉藏之二谛义535

第二节 玄奘之成唯识论哲学思想538

第三节 法藏之金师子论哲学思想559

第四节 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571

第五节 慧能神会宗密之观点587

第八章宋明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之王道609

第一节 王通传略与其当世声望609

第二节 韩愈道学家之先驱610

第三节 李翱复性成儒家之佛说612

第四节 李翱之道学与佛学618

第五节 道教中一部分新思想619

第六节 道教中之?学精神623

第九章周濂溪邵康节之道学625

第一节 周濂溪传略625

第二节 太极图说626

第三节 太极图说与通书629

第四节 邵康节传略与其象数之学633

第五节 康节之逻辑推衍之太极与八卦635

第六节 先天图与后天图之公式638

第七节 特殊的事物之发生643

第八节 康节以物观物之人与圣人643

第九节 康节之世界年表646

第十节 康节之政治哲学649

第十章张横渠之二程之道学651

第 一 节 张横渠之传略651

第二节 横渠气之本体学之源652

第三节 宇宙间事物所遵循之规律654

第四节 宇宙间之几种普遍的现象654

第五节 横渠之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学656

第六节 横渠气质之性说658

第七节 个体与宇宙合一以达天人合之境界660

第八节 道学家之儒家与佛家之差异662

第十一章程明道与程伊川之道学665

第一节 程明道与程伊川之传略665

第二节 程氏兄弟之天理永存说666

第三节 程氏兄弟评佛学不顺天理671

第四节 程氏兄弟形上形下之意义672

第五节 程氏兄弟气与性之说674

第六节阴阳善恶之消长677

第七节明道之修养方法679

第八节 伊川之修养方法683

第十二章朱子之理学689

第一节 朱子之传略689

第二节 朱子太极形上学集道学之大成690

第三节朱子气之形而下学构成695

第四节 天地人物之生成于气说698

第五节 理与气合而成人物之性701

第六节 形而上之理与道德修养之理705

第七节 朱子之政治哲学707

第八节 朱子对佛性空儒性实之评论710

第十三章陆象山之心学715

第一节 陆象山之传略与其心学派715

第二节 杨慈湖传略与其明觉之心719

第三节 朱性即理陆心即理之异同723

第十四章明代心学之发展729

第一节 朱子以后之理学729

第二节 陈白沙与湛甘泉之心学及理学730

第三节 王阳明传略与其致良知学731

第四节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735

第五节 朱王理学与心学之异同736

第六节 朱王对释道二氏之批评740

第七节 阳明论爱有差等说741

第八节 阳明说恶之起源743

第九节 阳明说动静合一745

第十节 阳明心学大盛期747

第十一节 王龙谿与王心斋之禅学748

第十五章清代道学之风尚753

第一节 汉学与宋学之解释753

第二节 颜李及一部分道学家754

第三节 习斋之理气与性形学756

第四节 戴东原之传略765

第五节 理在气上之说766

第六节 主性与才及人皆有一太极说769

第七节 求理之客观与主观的方法774

第八节 情欲知为恶失道德之源776

第九节 东原与荀子之学778

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经学783

第一节 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783

第二节 康有为传略785

第三节 康有为主张孔子立教改制785

第四节 康有为大同书之新教789

第五节 谭嗣同之传略792

第六节 谭嗣同之仁与以太说793

第七节 谭嗣同之有无与生灭说794

第八节 谭嗣同之大同之治说796

第九节 谭嗣同之教主论798

第十节 廖平之传略800

第十一节 廖平经学一变800

第十二节 廖平经学二变802

第十三节 廖平经学三变803

第十四节 廖平经学四变806

第十五节 廖平经学五变808

第十六节 廖平结中国经学时代之大局809

卷三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之态度811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史取材之态度811

第一节 我们要有了解与同情古人之态度811

第二节 哲学上的根本有所见813

第三节 佛经在中国哲学中之地位817

第二章原儒墨之研究与其哲学思想之发展821

第一节 孔子与墨子之起原821

第二节 论儒不必与殷民族有关823

第三节 殷周文化异同问题825

第四节 论儒之古言服826

第五节 论儒与商祝828

第六节 论周易中之需卦义830

第七节 论三年之丧礼831

第八节 论殷民族有无悬记833

第九节 论孔子是否与殷商有一种密切之关系835

第三章儒侠墨巨子之研究839

第一节 儒的起源839

第二节儒侠之起源841

第三节 墨家之起源842

第四节 论儒侠之共同道德844

第五节 论墨家与普通侠士不同之处847

第六节 论儒家墨家之教义之社会背景849

第七节 原儒之结论855

第四章名法阴阳道德家对后世之影响865

第一节 论名家之起源865

第二节 论法家之起源870

第三节 论阴阳家之起源872

第四节 论道家学说所受隐士人生态度之影响874

第五节 论刘歆诸子出于王官之说877

第六节 秦汉历史哲学879

第七节 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887

第五章中国哲学上之争论891

第一节 孔子本人及其后儒891

第二节 历史家哲学与哲学家哲学893

第三节 朱子与象山性心之理898

第四节 评老子与老子书899

第五节 评孔子与老子书905

第六节 哲学与历史907

第七节 中国哲学史上的时代分期与太极图说919

1981《中国哲学思想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唐华著 1981 大中国图书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傣族哲学思想史(1997 PDF版)
傣族哲学思想史
1997 北京:民族出版社
中世哲学思想史研究(1942.06 PDF版)
中世哲学思想史研究
1942.06 岩波書店
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  上(民国85.08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 上
民国85.08 台湾学生书局
中国哲学思想史(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思想史  宋代篇  上(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宋代篇 上
台湾学生书局
新潮文库39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1970 PDF版)
新潮文库39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1970 志文出版社
中国史学思想史(1996 PDF版)
中国史学思想史
1996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壮族哲学思想史(1996 PDF版)
壮族哲学思想史
1996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白族哲学思想史(1992 PDF版)
白族哲学思想史
1992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军事哲学思想史(1998 PDF版)
军事哲学思想史
1998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日本哲学思想史(1978 PDF版)
日本哲学思想史
1978 北京:商务印书馆
彝族哲学思想史(1998 PDF版)
彝族哲学思想史
1998 北京:民族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1990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
1990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史  元、明篇(1981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元、明篇
1981 台湾学生书局
中国哲学思想史  清代篇(1981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清代篇
1981 台湾学生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