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人道篇》求取 ⇩

人道篇1

第一章引论3

第一节 穷理尽性至于命5

第二节 性为生质命天令14

第三节 性命之情本自然19

第四节 性即是理命亦理22

第五节 理性命与心性命35

第二章 人论45

第一节 人为宰主称一人47

第二节 仁者爱人为人学53

第三节 下忍之心仁者人58

第四节 人为尊贵爱人类68

第五节 博爱谓仁人物志73

第六节 人不可轻立人极78

第七节 自作主宰人平等85

第八节 人向心性的转化91

第三章 心性论95

第一节 心性四型贯先秦99

第二节 心反其初性之本105

第三节 心无物累性自然109

第四节 心性本净染何生115

第五节 心性体用心即性124

第六节 心之本体即是性135

第七节 心性向义利公私和仁义的转化144

第四章 中和论146

第一节 中不偏倚和生物148

第二节 中者大本和达道156

第三节 守中无为和自然160

第四节 中和体用道一源165

第五节 在中谓中外谓和173

第六节 中和从心性到义利公私与从义利公私到心性的联结177

第五章 义利论179

第一节 义利互涵拒斥双弃182

第二节 义为利本舍利取义190

第三节 贵义贱利义利双行195

第四节 义利相和计功谋利204

第五节 义利向公私和理欲范畴的转化210

第六章 公私论212

第一节 先公后私无私成私216

第二节 贵公去私天下力公224

第三节 公理私欲人各自私231

第四节 公私向理欲和善恶范畴的转化243

第七章 消长论246

第一节 君子道长小人消248

第二节 阴道日消阳转长256

第三节 阴阳消长顿渐别258

第四节 消长之理皆必然265

第五节 消长从义利公私到理欲与从理欲到义利公私的联结267

第八章 理欲论270

第一节 有欲无欲两相宜272

第二节 天理人欲相对待278

第三节 天理自然穷人欲281

第四节 无理有欲难成道289

第五节 存天理与灭人欲295

第六节 理寓欲中两不杂304

第七节 理欲向义利公私和仁义的转化312

第九章 仁义论316

第一节 仁行极而义节度320

第二节 亲亲为仁敬长义327

第三节 仁法爱人义正我336

第四节 仁义臭腐兼而弃344

第五节 不杀为仁不盗义349

第六节 仁为生生义事宜352

第七节 仁为恻怛得宜义360

第八节 仁主敷施义主裁366

第九节 仁义向善恶和名实的转化+369

第十章 健顺论371

第一节 内健外顺天地交373

第二节 乾道刚健坤道顺379

第三节 健禀阳气顺禀阴383

第四节 健顺相资屈伸感389

第五节 健顺从仁义到善恶与从善恶到仁义的联结392

第十一章 善恶论395

第一节 彰善瘅恶国之法398

第二节 积善积恶有庆殃403

第三节 劝善惩恶移风俗409

第四节 善有善报恶亦报414

第五节 善恶是性性为善423

第六节 无善无恶心之体431

第七节 善恶并进熏习起437

第八节 善恶向性情和知行的转化441

第十二章 未发已发论444

第一节 未发为中已发和446

第二节 未发已发心贯通449

第三节 未发已发心体用460

第四节 未发已发从善恶到性情与从性情到善恶的联结470

第十三章 性情论474

第一节 性者天就情者质476

第二节 性者阳施情阴化483

第三节 任性自然纵情欲489

第四节 有情有性无情性497

第五节 心统性情下杂离502

第六节 性情体用因人异511

第七节 性情向善恶和名实的转化+520

第十四章 名实论523

第一节 按实定名倡正名527

第二节 以名举实名实合530

第三节 循名责实两相副538

第四节 名实无当物安在546

第五节 名实相符为实学551

第六节 名实向知行和王霸范畴的转化563

第十五章 格致论565

第一节 格物致知相对偶567

第二号 格物致知合一二571

第三节 格正物事致良知580

第四节 格物致知互主辅589

第五节 格致从名实到知行与从知行到名实的联结598

第十六章 知行论600

第一节 知之非艰行惟艰+604

第二节 知不若行行之明608

第三节 知者自知行自行612

第四节 般若无知并止观618

第五节 知先行后行为重623

第六节 知行合一又兼举630

第七节 知难行易相互进639

第八节 知行向能所和理势范畴的转化641

第十章 相须互发论645

第一节 相须而行相待成647

第二节 知行相须互相发651

第三节 新故相须新其故654

第四节 相须互发从知行到能所与从能所到知行的联结658

第十八章 能所论660

第一节 能知所知分主客662

第二节 般若能知所知缘667

第三节 能所体用互相合670

第四节 能所向知行和王霸的转化675

第十九章 王霸论677

第一节 王霸对偶相与别680

第二节 尊王贱霸成王霸685

第三节 霸王道杂王仁义690

第四节 王霸并用辨同异694

第五节 王霸之分在心术700

第六节 王霸向理势的转化706

第二十章 经权论709

第一节 武之善经废中权712

第二节 君子反经援手权716

第三节 反经合道即是权718

第四节 经权不杂经即权724

第五节 反经力权安合道732

第六节 经权从王霸到理势与从理势到王霸的联结740

第二十一章 理势论742

第一节 必然之理必为势744

第二节 理有固然势有常751

第三节 理势相因相互合758

第四节 理势相成不杂离762

第五节 理势向王霸和道的转化766

第二十二章 结束语768

第一节 历史时空存在与历史形而上存在768

第二节 天人交融型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773

第三节 构筑哲学范畴理性大厦的下层结构的探索780

后记789

英文目录790

1995《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人道篇》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立文著 1995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1988 PDF版)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
198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1985年02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
1985年02月第1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  (秦汉)(1985 PDF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 (秦汉)
1985
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1983.10 PDF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
1983.10 人民出版社
哲学范畴史  下(1987 PDF版)
哲学范畴史 下
1987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哲学范畴史  上(1987 PDF版)
哲学范畴史 上
1987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主要范畴概念简释(1988 PDF版)
中国哲学史主要范畴概念简释
1988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范畴篇  解释篇(1957 PDF版)
范畴篇 解释篇
195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西方哲学范畴学(1994 PDF版)
西方哲学范畴学
1994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发展史  隋唐(1994 PDF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 隋唐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西方哲学范畴史(1987 PDF版)
西方哲学范畴史
1987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1989 PDF版)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道德范畴论(1994 PDF版)
道德范畴论
1994 重庆:重庆出版社
中国哲学发展史(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
1983 北京:人民出版社
跨世纪洲际对话  世纪焦点的系统观照(1998 PDF版)
跨世纪洲际对话 世纪焦点的系统观照
1998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