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路》求取 ⇩

自序1

上编:中国哲学之方法论问题3

一、中国哲学主导题材与方法论问题3

(一)释义与初步评估3

1.八个主导题材的释义3

2.方法论上的初步评估8

3.八个主题尚可归结于天、人、大自然与道9

(二)八个主导题材在方法上的应用10

1.把主导题材作为试金石的方法10

2.这项方法应用于《易传》的实例14

(三)应用主导题材作为试金石的方法与现代诠释学17

1.主导题材方法的客观性17

2.这一方法与现代诠释学不谋而合20

(四)八个主导题材与现代中国21

1.现代中国哲学与现代中国21

2.八个主导题材对海峡两岸的现实意义23

3.常道与天、人、大自然的关系25

二、中国哲学思考的现实性与存在性27

(一)面对过去投向未来27

(二)中国哲学来自过去的影响30

1.儒道二家相互交织的主流地位30

2.实践倾向所需要的补充33

3.印度与西洋哲学的冲击36

(三)中国哲学未来可走的路37

三、对方东美先生生命观的一些问题41

(一)方先生生命观及其泉源41

(二)上述生命观的一些方法论问题45

1.「生生」、「创生的进化」与「创生力」45

2.中国是否一向持泛神论?51

3.大自然与道德价值51

4.泛神论能否保障人生意义?54

5.〈系辞〉思想的历史成因与「生命」一词的类比性55

(三)尾声58

四、老子、奥古斯丁与海德格思想中的「无」61

(一)导引61

(二)老子的「无」的积极功能63

(三)奥古斯丁的「恶」与「无」的消极功能65

(四)海德格意向性的「无」之经验71

(五)《道德经》的一个原则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75

五、涉及中国哲学方法论的一次访问77

六、孔孟心目中的「天」——兼及方法论问题85

(一)关键性的方法论问题85

(二)正反二面的意见88

(三)孔子对天的看法89

(四)孟子对天的看法95

下编:以天、地、人为题材之中国哲学思考轨迹99

七、〈洪范〉的历史意义与哲学意义99

(一)〈洪范〉的古老年代99

(二)〈洪范〉之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03

(三)〈洪范〉对宇宙秩序的看法及其哲学评估110

八、〈洪范〉面对非理性或自律的合理性——合理性终极起源的讨论117

(一)合理性问题的现代意义117

(二)演化知识论的解答118

(三)道或事物的自律内在命令122

(四)人工智慧与人的智慧124

(五)上述理论的共同形上学基础及〈洪范〉的解答126

九、中国无神论知识份子的两难论证135

(一)从有神论走向两难论证的历史轨迹135

1.中国古代有神论稍欠周密的三种理性推论136

2.多玛斯的第一与第二原因之分139

3.对欠周密论证的怀疑导向两难论证142

(二)两难论证的化解与心灵的提升145

十、从董仲舒、淮南子至王充的「天」与「命」151

(一)导引151

(二)《春秋繁露》的「天」与「命」154

1.董书中的自然之天154

2.董氏的自然之天即出令之天157

3.董氏以前似无此项融合158

(三)淮南子的「天」与「命」160

1.以自然为主的天161

2.以顺自然为主的命163

(四)王充心目中的「天」与「命」164

1.全属偶然的命164

2.无知、无心、无意义的自然之天169

(五)董、刘、王三人「天」「命」思想的影响及哲学评估170

十一、阴阳合德之哲学评估177

(一)历史渊源177

(二)阴阳之现象描述180

(三)由宇宙论、人观和神学观点对阴阳合德的哲学省思182

1.阴阳合德在宇宙论、人观和神学上的特性182

2.古代中国信仰与早期儒家184

3.道与阴阳合德的原始概念及其普遍有效性186

(四)后期儒学的阴阳合德及其问题192

(五)结语195

十二、「人者阴阳之交、天地之心」——透过〈礼运篇〉来奠定哲学人观的尝试198

(一)一个尝试性的生命概念198

(二)此生命概念与〈礼运篇〉的人观202

(三)道德标准与人性尊严的哲学基础206

(四)中国历代之人观及向更高层级开展的需要208

十三、仁之道德原则之创建及其现代意义215

(一)绪论215

(二)孔子述古与创新的辉煌成就216

1.《论语》中的述古与创新216

2.由五事走向九思218

3.仁的道德普遍原则之创建219

(三)仁之道德原则在当代哲学中的应用221

1.沟通团体与道德基础222

2.仁的普遍原则与沟通道德225

十四、基于孟荀人性论之实际可行的道德观231

(一)导论:道德的主客二要件231

(二)孟荀人性论的道德主体要件234

(三)善恶之性与善恶行为237

(四)孟荀人性论的道德客体准则240

(五)综合孟荀人性论的道德观243

(六)上述道德观的评估及实践可能性247

十五、个人、人际关系与社会——荀子、孟子与布柏之此较254

(一)荀子与孟子的看法254

1.荀子的社会观254

2.荀子对个人及君羣关系的看法255

3.孟子的性善论与社会257

4.孟子、个人尊严与政权258

(二)孟子的仁与布柏的「我与你」关系259

1.孟子的仁之哲学259

2.布柏的「我与你」及「我与它」262

索引274

中文人名索引274

西文中文人名对照索引280

1991《中国哲学之路》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项退结著 1991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的WTO之路(1999 PDF版)
中国的WTO之路
1999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中国之路(1946 PDF版)
中国之路
1946 商务印书馆
中国政治之路( PDF版)
中国政治之路
北平书店
中国边疆之路( PDF版)
中国边疆之路
中国升学之路  修订版(1995 PDF版)
中国升学之路 修订版
1995
智慧之路  哲学导论(1988 PDF版)
智慧之路 哲学导论
1988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统一之路(1983 PDF版)
中国统一之路
1983 青城出版社
中国扶贫之路(1997 PDF版)
中国扶贫之路
1997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公关之路(1997 PDF版)
中国公关之路
1997 北京:新华出版社
中国之路(1995 PDF版)
中国之路
1995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新中国之路(1993 PDF版)
新中国之路
1993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CI之路(1999 PDF版)
中国CI之路
1999 北京:改革出版社
中国丝绸之路(1994 PDF版)
中国丝绸之路
1994 北京:京华出版社
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1996 PDF版)
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
1996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寻觅哲学之路(1997 PDF版)
寻觅哲学之路
1997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