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全书 上》求取 ⇩

创新教育的基础理论篇3

上编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3

第一章当代创新素质教育观念3

第一节我国新时期教育观念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3

一、新时期创新教育观念的结构3

二、教育方针的演变与内容7

第二节当代创新素质教育基本特质9

一、创新素质教育合乎历史逻辑9

二、创新素质教育合乎思维逻辑13

第三节现代创新素质教育的进步性和优越性14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进步性14

二、创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16

第二章创新素质教育的经验与理论19

第一节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19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标志19

二、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目标的艰巨性及其有利条件23

第二节创新素质教育基本内容24

一、创新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着眼点24

二、创新素质教育内容、课程、教材改革的具体措施27

第三节特色学校的创新办学模式28

一、特色学校创新办学模式多样化、特性化的着眼点28

二、特色学校创新办学模式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措施31

第四节创新教学的主要原则与方法32

一、创新素质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32

二、创新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36

第五节创新素质教育的招生与考试制度39

一、创新素质教育与招生制度改革39

二、创新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方法改革41

第六节创新教育与教师素质要求45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着眼点45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47

第七节创新素质教育的办学物质条件和环境建设50

一、创新素质教育中办学物质条件和环境建设的着眼点50

二、创新素质教育中办学物质条件和环境建设的措施51

第八节创新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及督导评估53

一、创新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改革53

二、创新素质教育与督导评估改革54

第九节创新素质教育与德育56

一、德育中创新素质教育内容56

二、德育中创新素质教育措施与方法60

第十节创新素质教育与劳技教育62

一、创新劳技教育改革的着眼点62

二、劳技教育改革措施63

第三章知识经济与当代创新教育观念64

第一节 教育的新哲学观65

第二节 教育的新功能观67

第三节 教育的新本质观68

第四节 教育的新产业观69

第五节 教育的新资本观71

第六节教育的新发展观72

一、保证教育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处于优先的地位72

二、教育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73

三、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73

第七节教育的新改革观73

一、教育应自觉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74

二、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74

三、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74

四、加速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74

五、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75

第八节教育的新质量观75

一、多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75

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76

三、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观念和能力76

第四章创新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77

第一节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创新素质教育的转轨,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77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80

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80

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提出综合文化素质的要求80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民素质和价值的支撑82

四、创新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素质基础82

下编创新教育的社会效应85

第五章创新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85

第一节创新教育发展是20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85

一、创新教育是支撑20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86

二、创新教育使经济支撑要素产生联动效应90

第二节创新教育兴国——21世纪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94

一、创新教育在支撑21世纪经济的文明发展中处于首要地位94

二、创新教育在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处于突出的地位97

三、创新教育在21世纪经济创新发展中处于关键的地位100

第六章创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04

第一节 创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动力104

第二节创新教育与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106

一、教育能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人口观念、陈旧的子女观106

二、教育能改变人们对生活内容的认识107

三、教育能形成人们对生命的科学认识107

第三节 创新教育与人口的经济社会素质109

第四节教育与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111

一、各次产业之间宏观结构的优化111

二、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112

第七章创新教育与摆脱贫困113

第一节创新发展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114

一、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举114

二、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启示115

三、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117

第二节创新教育与内源式经济增长模式119

一、刺激式经济增长模式119

二、内源式经济增长模式120

第八章创新教育与环境优化123

第一节创新教育与自觉的环境意识的培育124

一、确立全新的世界观125

二、环境问题也是教育问题127

第二节创新教育与产业环境的优化127

一、创新教育在产业环境转变中的作用127

二、必须确立环境问题的新概念129

第三节创新教育与发展环境的创设130

一、人类生活方式的演进131

二、创新教育的发展是人类生活方式变革的基础132

创新教育模式建构的理论和实践篇137

上编创新教育模式建构的理论137

第一章模式理论与创新教育的模式建构137

第一节模式的一般理论137

一、模型与模式137

二、什么是模式138

三、模式论的产生140

四、问题—模式谱141

第二节创新教育及其建模原理143

一、为什么要研究教育模式143

二、怎样研究教育模式144

三、教育模式三原理147

四、教育建模三原理148

五、模式方法的局限性148

第三节创新教育的一般建模程序149

一、教育建模的意义149

二、定性建模的方法与案例150

三、定量建模的方法与案例155

第二章创新教育模式建构的逻辑基础159

第一节发生认识论与基础教育模式159

一、感知模式160

二、游戏模式160

三、具体模式161

四、形式模式162

第二节发展认识论与创新教育模式162

一、直觉模式163

二、结构模式163

三、综合模式164

四、体系模式164

第三节一般认识论与成人教育模式165

一、生产模式166

二、经历模式166

三、交往模式167

四、自教模式168

第四节课程论与创新教育模式169

一、思维科学与认知模式169

二、自然科学与行为模式171

三、人文科学与个性模式172

四、社会科学与群体模式173

五、综合科学与交叉模式173

六、课程模式的组合174

七、活动课程的教育模式175

八、潜在课程的教育模式177

第五节教学论与创新教育模式178

一、问答模式179

二、授课模式179

三、自学模式180

四、合作模式180

五、研究模式181

六、教学模式的逐步演化181

第六节学习论与创新教育模式183

一、兴趣模式184

二、背诵模式184

三、跃迁模式185

四、探索模式186

五、传授模式186

六、学习的规律187

下编中外创新教育模式建构的实践190

第三章创新教育模式建构的探索历程190

第一节古代教育模式190

一、孔子:启发模式190

二、柏拉图:对话模式191

三、昆体良:雄辩模式192

四、刘徽:问题模式192

五、朱熹:研讨模式193

第二节近代教育模式194

一、夸美纽斯:班级模式194

二、赫尔巴特:阶段模式195

三、杜威:实用模式195

四、蔡元培:美感模式196

五、陶行知:生活模式197

第三节现代创新教育模式198

一、布鲁纳:结构模式198

二、布卢姆:掌握模式199

三、巴班斯基:优化模式199

四、合作教育学:合作模式200

五、系统教育学:系统模式200

第四节系统教学法——教学的系统模式201

一、整体备课 纵横联系202

二、健康第一 真善美统一203

三、即时反馈 有针对性204

四、认识学生 教学研并进205

五、建构模式 超越模式206

六、心中有数 注重实效207

第五节现代乐学模式新探209

一、乐学模式的关键词209

二、孔子与乐学模式211

三、成功是乐教乐学之本212

四、审美是乐教乐学之法213

五、创造是乐教乐学之源214

第六节现代创新教学模式评价216

一、协同模式216

二、尝试模式217

三、反馈模式219

四、主体模式220

五、整体模式221

六、点拨模式222

第四章中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模式建构及其控制223

第一节小学创新教育的科学模式223

一、办学模式224

二、教学模式226

三、课程模式228

四、管理模式231

第二节小学创新教育的美乐模式233

一、美乐模式的提出234

二、美乐教育的构思234

三、美乐教育的目标235

四、美乐教育的实施236

五、实验结论238

第三节美国小学的蒙台梭利模式240

一、蒙台梭利法241

二、米星湾蒙台梭利学校242

三、对蒙台梭利法的评价243

四、蒙台梭利法的发展244

第四节中国启蒙教育的读经模式245

一、读经模式的理论根据246

二、读经模式的实验探索246

第五节 中学创新教育的整合模式250

第六节 中学创新教学的整体模式255

学校创新教学的实施探索篇263

上编创新教学与学习心理263

第一章现代学习基本原理与创新素质教育263

第一节学习的心理实质263

一、学习的基本概念263

二、有意义的学习266

三、学习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67

第二节学习的需要269

一、学习需要的实质269

二、学习动机的实质及意义270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72

第三节学习的迁移274

一、学习迁移的实质及意义274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基本因素275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278

第二章创新品德教育原理与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280

第一节品德的实质280

一、品德的概念280

二、品德心理成分及其结构的基本特征281

三、品德与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283

第二节品德形成的内化外显过程284

一、品德形成的过程与条件284

二、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288

三、学生不良品德转化过程的几点分析289

第三节学生品德素质培养措施的心理分析291

一、学科教学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效应291

二、非学科教育活动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效应291

三、榜样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效应292

四、学生集体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效应292

五、自我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效应294

第三章创新知识掌握原理与学生知识素质的提高295

第一节知识的领会295

一、知识领会的实质296

二、影响知识理解的规律性因素298

三、促进知识理解的有效措施299

第二节知识的巩固302

一、知识巩固的实质302

二、影响知识巩固的记忆规律性条件304

三、增强知识巩固的有效措施306

第三节知识的应用307

一、知识应用的实质及过程307

二、影响知识应用的规律性条件308

三、促进知识应用的基本措施310

第四节知识掌握的重要性310

一、掌握是外在信息内化为知识素质的心理基础310

二、掌握的规律是有效实施知识素质教育的科学依据310

三、掌握的方式是影响学生知识素质质量的重要因素311

第四章智力和创造力的实质及其创新素质的培养312

第一节智力和创造力的实质312

一、智力的基本概念312

二、创造力的基本概念316

三、智力和创造力、学业成就的关系318

第二节智力和创造力测验的几个问题320

一、智力测验320

二、创造力测验323

第三节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素质的发展与培养324

一、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特点324

二、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素质发展的培养措施325

第五章动作心理与学生动作素质的发展329

第一节心理与动作的关系329

一、动作的意义329

二、动作的内化与心理的外化331

第二节心理语言的意义331

一、言语的意义331

二、言语的感知和理解332

三、内部言语的心理意义334

四、言语对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作用335

第三节技能的心理分析335

一、技能的基本待征335

二、动作技能的心理分析336

三、智力技能的心理分析340

四、技能形成原理对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的用处342

下编学校教学心理活动与创新教育344

第六章体育心理和心理卫生与学生体魄素质健康的几个问题344

第一节体育心理与人的健康344

一、体育心理的实质344

二、体育对体魄健康的几点心理分析345

三、体育与卫生相结合对体魄素质健康的作用346

第二节学生心理卫生的几个基本问题347

一、心理卫生的意义347

二、心理障碍及其防治350

三、青春期心理卫生的教育与指导353

第三节增进学生体魄素质健康训练的略析355

一、健康认识机制的适应与完善355

二、学生“健身健心健美”体育活动的心理分析356

三、健康榜样教育的心理效应356

四、心理卫生教育经常化的心理意义356

第七章心理个别差异与完善学生创新个性素质的因材施教357

第一节差异性规律的意义357

一、差异性规律的涵义357

二、心理差异性规律的重要性358

三、差异性规律对研究心理差异的价值358

第二节学生心理差异的分析358

一、学生智力差异的几个问题358

二、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与培养359

三、学生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361

四、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363

第三节因材施教策略的心理分析364

一、因材施教的心理学意义364

二、个性素质差异与因材施教的对策365

三、特殊学生个性素质特点与对症施教策略的心理分析367

第八章课堂心理与学生创新个性素质的培养369

第一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心理分析369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369

二、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心理活动的关系369

三、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与“新学生观”的心理分析371

第二节课堂教学心理水平的分析373

一、课堂教学方式选择的依据373

二、课堂教学心理水平的分析373

三、课堂教学心理水平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375

第三节课堂心理气氛的分析375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实质375

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特征及对完善学生个性的意义376

三、创造发展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条件377

第四节课堂问题管理的心理分析379

一、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对完善个性素质的意义379

二、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技巧的心理分析380

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语言心理效应381

第九章班集体管理心理与学生创新个性素质的发展383

第一节班集体心理对完善学生个性素质的影响383

一、班集体心理的实质383

二、班集体的形成及其对完善学生素质功能的心理分析384

三、班级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意义388

第二节班集体管理效能与学生个性素质的关系388

一、班集体管理效能的意义388

二、提高班集体管理效能的基本心理原则389

三、班集体管理效能对完善学生个性素质的心理效应391

第三节班集体活动考评的心理分析391

一、班集体活动考评的意义391

二、班集体活动考评原则的简析392

三、班集体活动考评方法的心理效应392

第十章教师心理及其对学生创新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效应395

第一节教师心理特点及其对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意义395

一、教师角色及其劳动的特点395

二、教师职业意识特点及其对学生个性素质完善的影响396

三、教师心理品质特点及其对学生个性素质完善的益处397

第二节师生关系及其影响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心理分析401

一、师生关系的心理意义401

二、师生关系影响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心理效应402

三、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与完善的有效条件403

第三节教师威信影响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心理效应405

一、教师威信的意义405

二、教师威信影响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心理分析406

三、教师威信的形成与提高的基本条件406

第十一章创新“三结合”教育心理效应与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几个问题408

第一节“三结合”教育心理学问题概述408

一、“三结合”教育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408

二、“三结合”教育影响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心理特色410

三、互通教育信息促进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心理条件411

第二节“学校环境”对完善学生个性素质的心理效应412

一、学校工作成员素质对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导向意义412

二、学校教学设备影响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心理效应413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心理熏陶413

第三节“社会环境”对完善学生个性素质的心理效应416

一、“社会环境”教育的意义416

二、校外教育活动与完善学生个性素质作用的心理分析417

三、校外教育辅导员的心理品质418

第四节“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素质教育的心理效应420

一、“家庭环境”教育的意义420

二、家庭期望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感染420

三、家庭影响方式对完善学生个性素质的功能421

四、家长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经常影响423

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的综合测评篇427

上编创新教育与教学测评的理论427

第一章创新教育测评概述427

第一节教育测量概述427

一、什么是测量427

二、什么是教育测量429

三、教育测量的误差问题430

四、教育测量学的作用430

第二节创新教育评价概述431

一、什么是评价431

二、什么是创新教育评价431

三、创新教育评价的功能和意义433

四、创新教育评价的种类435

第三节教育测评的发展阶段437

一、教育测量的发展阶段437

二、创新教育评价的发展阶段439

第二章创新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443

第一节信度443

一、信度的概念443

二、信度的理论公式444

三、信度的类型444

四、提高信度的方法446

第二节效度448

一、效度的概念448

二、效度的理论公式449

三、效度的估计450

四、提高效度的方法452

第三节难度454

一、难度的概念454

二、难度的计算454

三、难度对测验的影响455

四、测验的适宜难度456

五、控制题目难度的基本方法456

第四节区分度457

一、区分度的意义457

二、区分度的计算458

三、提高区分度的方法458

四、区分度的评价标准458

第三章创新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459

第一节测验目标的确定459

一、目标分类研究459

二、确定测验目标应注意的问题462

第二节测验题型的确定465

一、题型的分类465

二、较通用的题型466

第三节试题的编制469

一、试题编制的质量要求469

二、试题编制的组织管理470

第四节 测验实施471

第四章创新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与实施472

第一节 创新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472

第二节创新教育评价方案的制订475

一、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75

二、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写481

三、教育评价方案编制示例485

第三节教育评价的实施498

一、准备工作499

二、评价的实施499

三、评价结果的处理500

第五章创新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501

第一节创新教育评价方法概观501

一、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502

二、定性分析评价法与定性综合判断法502

三、行为目标评价法和临床督导评价法503

四、指标评分法和等级换分法503

五、加权平均法、模糊综合评判法、集体综合评价法和坐标综合图示法504

第二节收集创新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506

一、评价信息的收集标准506

二、评价信息的收集方法508

第三节处理创新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511

一、教育评价信息的定性分析描述法511

二、教育评价信息的定量分析评判法512

三、教育评价结果的合成方法517

第六章创新教育测量结果的整理、转换与组合520

第一节创新教育测量数据的特点与种类520

一、数据的特点520

二、数据的种类520

三、创新教育测量数据的特点521

第二节创新教育测量分数的初步整理523

一、统计表的结构523

二、频数分布表的编制523

第三节创新教育测量分数的转换524

一、标准分数525

二、标准分数的进一步转换526

三、百分等级分数527

第四节创新教育测量结果的组合527

一、合理组合分数的意义527

二、几种组合方法528

第七章创新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530

第一节创新教育评价心理概述530

一、评价心理的分类530

二、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一般心理影响532

三、调控评价心理的意义533

第二节评价者心理与调控535

一、评价者的心理现象535

二、评价者心理的调控539

第三节被评价者心理与调控541

一、被评价者的心理现象541

二、被评价者心理的调控543

下编创新教育与教学测评的实践546

第八章语文科创新教育与教学成绩测验546

第一节语文成绩测验的历史与发展546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考试546

二、我国现代的语文考试547

第二节语文成绩测验的种类547

一、听说测验547

二、单字测验549

三、词语测验549

四、阅读测验550

五、作文测验551

六、语文综合测验555

第三节语文测验的编制558

一、测验目标的制定558

二、语文命题技术559

三、语文试卷的编制560

第四节语文高考561

一、当前语文高考改革的特点561

二、语文高考内容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562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562

第五节作文评分的方法与误差控制563

一、影响作文评分的因素563

二、作文评分的常用方法564

三、作文评分的误差控制564

第九章数学科创新教育与教学成绩测验566

第一节数学测验的历史与发展566

一、我国数学考试的历史与发展566

二、世界数学考试改革的趋势567

第二节数学教学目标568

一、教学目标的涵义及表述568

二、数学教学目标模型569

三、国内对数学教学目标模型的探索571

四、我国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574

第三节数学测验的编制575

一、编制数学测验的步骤575

第四节学生数学能力测验578

一、数学能力测验的意义578

二、建立符合我国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能力目标579

第五节 中考数学命题580

第六节高考数学命题582

一、高考数学命题的特点582

二、高考数学试卷的结构584

第七节数学竞赛试题的编制585

一、数学竞赛的历史585

二、数学竞赛的命题586

第十章标准化考试587

第一节主观经验性考试的弊端587

一、命题的主观性588

二、评分的误差较大588

三、分数解释的片面性590

第二节标准化考试的特点590

一、试题编制过程的标准化590

二、考试实施过程的标准化591

三、标准化考试的评分、计分方法要标准化591

四、标准化考试必须编制常模592

第三节标准化考试的基本程序592

一、编制考试计划592

二、编制考试初稿592

三、预测593

四、修改考试原稿593

五、制定常模594

六、收集考试的信度、效度资料594

七、编制考试指导手册594

第四节标准化考试的优缺点595

一、标准化考试的优点595

二、标准化考试的缺点595

第五节我国高考标准化考试改革的实践597

一、高考实施标准化改革的背景597

二、高考标准化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办法598

三、当前标准化考试改革已实现的目标要求599

四、在理论与实践上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600

第十一章智力测验601

第一节智力测验的意义和种类601

一、什么是智力601

二、什么是智力测验605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智力量表606

一、斯—比智力量表606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607

三、《中国比纳测验》量表608

第三节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609

一、表示智力水平的方法609

二、与智商相关的一些因素610

三、智商的稳定性611

四、对智力测验与智商的争议及理解612

第四节 情绪智力及其内涵613

第十二章学生品德测评615

第一节品德测评概述615

一、品德测评的意义615

二、品德测评的类型616

三、品德测评的基本要求617

第二节品德测评的指标体系618

一、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确立的依据618

二、中小学生品德测评指标体系620

第三节品德测评的方法626

一、定时考核法626

二、问卷测评法627

三、项目评分法628

四、情境测验法629

五、社会关系测量法629

六、行为观测法630

第十三章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评价631

第一节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评价概述631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评价631

二、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评价的功能631

三、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评价应注意的问题632

第二节 创新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宏观依据634

第三节创新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637

一、备课评价的内容637

二、上课评价的内容643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评价内容647

四、课外辅导的评价内容647

五、学生学业成绩考评工作的评价内容647

第四节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实施649

一、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649

二、创新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实施653

第十四章创新教育与普通中小学特色创新办学评价653

第一节特色创新办学评价概述653

一、特色创新办学评价的概念653

二、特色创新办学评价的特点654

第二节特色创新办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指标体系655

一、普通中小学特色创新办学评价的基本内容655

二、创新教育与中小学特色创新办学评价的指标体系659

第三节 特色创新办学评价组织实施应注意的问题684

1999《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全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柳明,原真主编 1999 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