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

二、微生物学的任务2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3

一、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3

二、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奠基5

三、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6

四、我国微生物学简况8

第二章 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11

第一节 细菌12

一、细菌的形态和排列12

二、细菌的大小15

三、细菌细胞的结构16

四、细菌的繁殖54

五、细菌菌落的形成及其特征56

第二节 放线菌59

一、放线菌的分布60

二、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60

三、放线菌的菌落特征63

四、放线菌的繁殖方式64

五、放线菌的生理65

六、放线菌的代表属66

第三节 蓝细菌68

第四节 几种其他类型的原核微生物71

一、立克次氏体71

二、支原体72

三、衣原体74

四、螺旋体76

五、粘细菌77

六、鞘细菌79

七、蛭弧菌81

第五节 霉菌87

一、霉菌的形态结构88

二、霉菌的菌落89

三、霉菌的繁殖90

四、霉菌的代表属100

第六节 酵母菌106

一、酵母菌的形态结构107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110

二、酵母菌的菌落特征110

第三章 非细胞型生物--病毒115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116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116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121

三、病毒的结构124

第二节 病毒的繁殖130

第三节 病毒的种类与分类134

一、脊椎动物病毒135

二、昆虫病毒136

三、植物病毒138

四、噬菌体(略)139

五、病毒的分类139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144

二、噬菌体的繁殖144

第四节 噬菌体144

三、噬菌体的分离培养155

四、噬菌体的应用及其防治156

五、噬蓝细菌体与噬真菌体157

第五节 类病毒158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160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营养物质与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60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60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161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66

第二节 培养基168

一、配制培养基的原则168

二、培养基类型及其应用170

一、扩散172

第三节 物质的运输172

二、促进扩散173

三、主动运输173

四、基团转位173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175

第一节 代谢与酶175

一、代谢类型175

二、酶176

第二节 微生物的主要产能方式178

一、发酵178

二、呼吸183

三、无机物氧化187

四、光能转换188

第三节 多糖的分解190

二、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分解191

一、淀粉的分解191

三、果胶质的分解192

四、几丁质的分解193

第四节 其他不含氮非糖物质的分解194

一、油脂的分解194

二、烃类化合物的分解195

第五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分解197

一、蛋白质的分解197

二、氨基酸的分解198

第六节 生物合成的三要素202

一、还原力产生202

二、小分子前体物的产生204

一、单糖的生物合成205

第七节 糖的生物合成205

二、多糖的生物合成208

第八节 甘油脂的生物合成210

一、脂肪酸的生物合成211

二、磷脂的生物合成212

第九节 氨基酸与核苷酸的生物合成213

一、生物固氮213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214

三、核苷酸的生物合成217

四、氨基酸与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220

第十节 核酸的生物合成221

一、D\A的生物合成221

二、D\A的生物合成222

三、核酸合成的调节223

第十一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224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227

一、纯培养的分离方法227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227

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229

三、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235

四、连续培养238

五、同步生长240

第二节 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影响243

一、温度244

二、氢离子浓度(pH)252

三、氧化还原电位254

四、辐射255

五、干燥256

七、超声波257

六、渗透压257

八、重金属及其化合物258

九、有机化合物258

十、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260

十一、表面活性剂260

十二、染料261

第三节 化学疗剂对微生物的作用262

一、抗代谢物262

二、抗生素264

三、微生物的抗药性269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72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72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273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275

第二节 基因突变278

一、基因突变278

二、突变与育种291

第三节 基因重组301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302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312

第四节 基因工种315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318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319

二、菌种的保藏321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323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323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323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328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331

第二节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332

一、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333

二、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336

三、高压环境中的微生物337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338

一、碳素循环338

二、氮素循环340

三、硫素循环343

四、其他元素的微生物转化345

第四节 微生物间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345

一、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345

二、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相互关系348

三、微生物与人体及动物间的相互关系351

第五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355

一、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356

二、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357

三、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365

四、微生物与环境监测370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373

第一节 细菌性传染的机理373

一、侵袭力373

二、毒素375

三、迟发型超敏反应377

第二节 人体对传染的非特异性免疫378

一、皮肤与粘膜379

二、吞噬细胞379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因素382

第三节 抗原386

一、抗原的性质387

二、微生物的抗原结构390

第四节 人体对传染的特异性免疫391

一、淋巴器官392

二、免疫细胞394

三、抗体398

四、特异性体液免疫404

五、特异性细胞免疫405

六、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407

第五节 免疫学的应用409

一、生物制品409

二、抗原抗体反应410

三、细胞及其功能的体外测定法419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422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与命名422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位423

二、微生物的命名424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类依据425

一、形态特征425

二、生理生化特性426

三、生态特性426

四、血清学反应426

五、细胞壁成分427

六、红外吸收光谱427

七、GC含量427

八、DNA杂合428

九、其他429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430

一、经典分类法430

二、数值分类法430

三、遗传分类法431

第四节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431

一、蓝细菌432

二、细菌432

三、放线菌443

四、粘菌445

五、真菌445

六、微细藻类453

七、原生动物453

主要参考书455

1980《微生物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编 198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微生物学(1986 PDF版)
微生物学
1986 艺轩图书出版社
微生物学(1986 PDF版)
微生物学
1986
微生物学(1983.01 PDF版)
微生物学
1983.01 弘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昭和38.01 PDF版)
微生物学
昭和38.01 廣川書店
微生物学(昭和34.04 PDF版)
微生物学
昭和34.04 廣川書店
微生物学(1965.8 PDF版)
微生物学
1965.8 科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1980 PDF版)
微生物学
1980
微生物学(1984 PDF版)
微生物学
1984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1998 PDF版)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1988 PDF版)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生物学(1998 PDF版)
微生物学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1979 PDF版)
微生物学
1979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1996 PDF版)
微生物学
1996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微生物学(1989 PDF版)
微生物学
1989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1953 PDF版)
微生物学
195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