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基础》求取 ⇩

第一篇 中医文献范畴论1

第一章 中医文献在历代图书分类上的地位1

第一节 了解中医文献范畴的意义1

第二节 书籍和目录学的出现2

一、最古的文字和书籍2

二、早期的目录学和医书的关系3

1.《别录》、《七略》和《汉志》3

2.《隋志》以前的目录学4

第三节 目录学中的医学著作5

一、历史、方志书目5

1.史书艺文志5

2.地方志中的书目5

二、公私收藏书目5

1.历代官修书目5

2.私家藏书目录6

3.国内图书馆书目6

4.宗教团体书目6

5.国外书目6

第四节 古代目录学未收的医学著作7

一、简册类7

二、帛书类8

三、卷子类8

1.敦煌卷子8

2.日本卷子9

3.零残古纸叶10

4.其他卷子纱本10

四、刻石类10

五、非目录学著作中引用的医书12

第二章 医学类的医学书目14

第一节 专门的医学书目14

一、早期的医学书目14

二、近代的医学书目15

第二节 古医书中的医学书目16

一、医书中的引书目录16

二、医书中散见的书名17

第三节 医学丛书18

一、医学丛书的特点18

1.医学丛书的组成18

2.医学丛书的类型18

3.医学丛书的书名问题19

二、医学丛书的分类法20

三、医学丛书的主要著作21

1.明代以前的医学丛书21

2.明清时代的医学丛书22

3.近代及国外的医学丛书22

第四节 医学类书23

一、医学类书的特点23

二、隋唐以前的医学类书23

三、宋以后的医学类书25

四、国外的医学类书26

第三章 已佚的古代医书27

第一节 大量的医学佚书和佚文27

第二节 医籍佚文的种类27

一、有明确出处的佚文27

1.直接引有原书名称的27

2.间接引有书名的28

3.仅记原作者姓氏的28

二、可以辨认出处的佚文29

1.有旁证可考的佚文29

2.文字本身可证的佚文29

第三节 医书辑佚工作29

一、辑佚工作的重要性29

二、辑佚工作的条件和要求29

1.医籍佚文的主要出处29

2.医籍佚文的信实程度30

3.辑佚的要求及影响辑佚质量的因素30

三、医书辑佚的由来和现状31

第四节 今存古医书与已佚古医书的关系32

一、“佚”书未佚之类33

1.重新出土的古医书33

2.经过辑佚的古医书33

3.保留佚文的古医书33

4.既有辑本仍存原书的古医书34

二、“存”书复佚之类35

第四章 中医文献的类别37

第一节 中医文献分类法的演变过程37

一、早期的中医文献分类法37

二、现代的中医文献分类法40

第二节 中医文献的主要类别41

(附录)历代中医图书分类法对照表43

第三节 研究中医古代文献的参考资料49

一、古代医药文物49

1.医药图像49

2.其他医药文物49

二、有关医史文献研究的资料50

第五章 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51

第一节 中国古文献种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51

一、“经”部的内容51

二、“经”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2

1.本文中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52

2.注疏中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53

3.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53

4.提供研究古医学文献的工具书53

三、“史”部的内容53

四、“史”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4

1.有关医学文献的保存54

2.著名医家的传记54

3.医学史料54

4.中外医药交流及国外医学史料54

5.各种医书目录55

6.有关医学史的考据资料55

五、“子”部的内容55

六、“子”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6

1.专门的医药书籍56

2.收载入其他著作中的完整医书56

3.医学佚文56

4.医学内容的资料56

5.校勘古医书资料57

6.医学史料58

7.间接与医学有关的资料58

七、“集”部的内容58

八、“集”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8

1.医史资料58

2.医学资料及佚文58

第二节 非医书中的医学史料发掘工作59

第二篇 中医文献源流论68

第一章 最早的中医文献68

第一节 早期简帛医籍的起源及其特点68

一、我国医学文献的起源68

二、早期简帛医籍的特点69

1.简帛本身的特点69

2.医书本身的特点69

3.编写体例的特点69

4.早期简帛医籍的合书与附录70

第二节 早期简帛医籍的组成70

一、早期简帛医籍的种类70

1.早期简帛医籍的存目与佚文70

2.考古发掘的早期简帛医籍71

二、早期简帛医籍中的古注71

1.古注表现的形式71

2.古注与原文的关系72

三、早期简帛医籍中的学说72

第二章 《黄帝内经》著作系统74

第一节 概述74

一、《黄帝内经》的编写年代74

二、《黄帝内经》的原始传本74

三、《素问》传本系统76

1.最早的《素问》传本76

2.六朝、唐宋间的《素问》注本76

3.《素问》本文的定型化及其演变78

四、《九卷》(即《针经》)传本系统78

1.北宋以前的《九卷》传本78

2.南宋以后(狭义的)《针经》传本系统的演变82

五、《太素》传本系统82

1.《太素》的产生及在国内的早期流传82

2.《太素》在日本的流传经过84

3.《太素》传回中国的情况84

六、《甲乙经》传本系统84

1.《甲乙经》的早期传本84

2.《甲乙经》本文的定型及其演变87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注释性著作88

一、《黄帝内经》的后代注本和有关著作88

1.注释88

2.节要著作88

3.语译88

4.国外引录、注释及译文88

5.其他著作89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89

1.《难经》的成书与其早期流传89

2.北宋以前的注本90

3.《难经十家补注》91

4.关于《难经集注》92

5.宋代的其他早期注本93

6.元代以后的注本与传本93

第三章 本草学著作94

第一节 先秦时代的本草学94

一、先秦药物使用概况和本草学著作的出现94

二、《神农本草经》(《本草》)95

1.《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及编修过程95

2.《神农本草经》的西汉传本96

3.《神农本草经》的后汉三国传本与注本97

4.《神农本草经》的晋及南北朝传本与注本98

5.《神农本草经》早期传本与注本的特点98

6.《神农本草经》古传本的失传99

7.《神农本草经》的后代辑本100

8.《神农本草经》掺入的个别后代记文100

三、先秦的其他本草著作104

1.《子仪本草经》104

2.吴普所引七家先秦本草书104

3.《神农本草食禁》107

4.《药论》、《药法》等107

5.《胎颅药录》107

第二节 汉、魏六朝108

一、《名医别录》108

1.《别录》的编者108

2.《别录》的撰者108

3.《别录》所记地名的考察109

4.《别录》的早期传本112

5.《别录》撰者非陶弘景的证明113

二、李当之《药录》和《吴普本草》114

三、陶弘景本草学著作115

1.《本草经集注》115

2.《药总诀》116

四、《雷公炮炙论》116

第三节 《新修本草》(《唐本草》)117

一、《唐本草》的产生117

二、《唐本草》本文部分的现存情况118

1.唐、宋医籍中辑录的《唐本草》本文118

2.最代发现的《唐本草》古残卷及其影本118

三、《唐本草》的辑本119

四、《唐本草》图经部分的现存情况119

1.保存于《蜀本草》中者119

2.保存于《千金翼方》中者120

第四节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121

一、《证类本草》的继承关系121

二、《证类本草》的编写及初刊经过122

三、《证类本草》直接派生的本草学著作系统125

1.传本方面125

2.修改、节要的著作127

第五节 近代的几部重要本草学著作127

一、元、明政府编修的本草学127

1.编写与流传127

2.《本草品汇精要》128

二、《本草纲目》128

1.流传情况128

2.内容特点128

三、其他132

1.记述中药新品种的著作132

2.侧重药性理论方面的著作132

3.普及的著作134

4.工具类著作134

第四章 针灸学著作135

第一节 汉、魏以前135

一、《黄帝明堂经》135

1.《黄帝明堂经》的早期流传135

2.现存的《明堂经》传本及佚文136

二、秦汉前后的针灸学著作137

1.《黄帝中诰孔穴图经》137

2.《扁鹊针灸经》137

3.《黄帝针灸虾蟆忌》138

4.其他138

三、三国时期的针灸著作138

1.《华佗针灸经》138

2.《曹氏灸经》及《曹氏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138

3.《玉匮针经》及《募腧经》138

4.《针灸甲乙经》138

第二节 晋代及隋、唐五代138

一、针灸著作概况138

二、六朝时期针灸著作138

1.《秦承祖偃侧杂针灸经》138

2.《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及《针灸黄疸法并三人图》139

3.《黄帝问歧伯灸经》139

4.《僧医针灸经》等139

三、隋唐时期针灸著作139

1.保存于唐代医籍者139

2.《黄帝明堂(上、下)经》及其祖本139

3.其他139

第三节 宋代以后139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39

1.三卷及四卷系统139

2.五卷本系统140

二、《黄帝明堂(上、下)经》的派生著作140

1.刊本及辑录本140

2.所谓《铜人针灸经》140

3.《黄帝明堂灸经》141

三、几部主要的针灸著作141

1.《针灸资生经》141

2.《针灸聚英》141

3.《针灸大成》141

4.其他141

第五章 《伤寒杂病论》系统147

第一节 早期的《伤寒杂病论》系统147

一、《伤寒杂病论》的编写及第一次修订147

1.编写年代、卷数及依据147

2.关于用原始传本结构形态的考察147

3.《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次修订148

二、“脉经”本《伤寒杂病论》153

1.最早的“脉经”本特点(①——②)153

2.“脉经”本的内容153

三、六朝、隋、唐时期的各种传本153

1.唐以前的流传情况153

2.“千金”本和“千金翼”本的《伤寒杂病论》159

3.“外台”本《张仲景伤寒论》(①——⑤)159

4.《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金匮(玉函)》的演变165

5.“医心方”本《张仲景方》165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传本的定型化及其演变166

一、宋初传本及北宋官校本166

1.北宋初期的《伤寒杂病论》166

2.“宋本”《伤寒论》166

3.《金匮玉函经》167

4.《金匮要略方论》167

二、宋以后《伤寒论》的流行木——《注释伤寒论》168

1.最早的《伤寒论》注释(①——③,又①——⑥)168

2.成注本的刊本168

三、近代发现的古传本及重辑、编次本168

1.近代发现的各种古传本168

2.重辑、编次的《伤寒杂病论》白文169

四、《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注释及研究参考著作175

1.《伤寒论》方面175

2.《金匮要略》方面175

第六章 出土古医书176

第一节 马王堆简帛医书176

一、医书的种类、名称及年代176

1.出土及整理概况176

2.医书的类别和字数177

3.年代考察177

二、内容特点178

1.《足臂十一脉灸经》178

2.《阴阳十一脉灸经》178

3.《脉法》178

4.《阴阳脉死候》178

5.《五十二病方》178

6.《却谷食气》178

7.《导引图》178

8.《养生方》179

9.《杂疗方》179

10.《胎产书》179

11.《十问》179

12.《天下至道谈》179

13.《合阴阳方》179

14.《杂禁方》179

第二节 敦煌卷子医书179

一、医书的种类、名称、年代179

1.现存残卷及其复制品情况179

2.残卷的整理与研究工作180

3.分类及书名编目(第一类——第十类)180

二、内容特点182

1.五脏论类182

2.伤寒论类183

3.诊法类183

4.本草类184

5.食疗类184

6.针灸类184

7.医方类185

8.其他各类残卷的内容特点185

第三篇 中医文献版本论192

第一章 中医文献版本总论192

第一节 概说192

一、考察中医文献版本的重要性①~④192

二、中医文献版本的种类193

1.非印刷书籍193

2.木版印刷书籍198

3.其他印刷书籍205

第二节 中医文献版本制度206

一、书册装订206

1.装订形式206

2.书册外形207

二、版框形制209

1.栏柜210

2.版心211

3.版面213

4.层楼214

三、其他216

第三节 版本学的利用218

一、有关鉴别古医书问题218

1.误识古书例218

2.删改古书例218

3.伪装古书例219

4.捏造古书例220

二、充分发挥中医善本书的作用221

第二章 中医文献版本沿革223

第一节 最早的刻版医书223

第二节 北宋刊医书223

一、北宋初官刊223

二、校正医书局的建立及所刊医书224

三、北宋末官刊224

四、北宋其他刊本224

第三节 南宋刊医书227

一、南宋中央官刊227

二、南宋地方官刊227

三、南宋私家所刊228

第四节 辽金元刊医书229

一、辽刊医书229

二、金刊医书229

三、元刊医书230

1.官刊230

2.私刊231

3.其他231

第五节 明代刊医书232

一、明代官刊医书232

1.中央官刊232

2.藩邸(王府)刊233

3.地方官衙刊235

4.书院刊236

二、明代私刊医书236

1.书坊刊236

2.私家汇刊237

3.影刊238

4.活字刊本239

第六节 清代及民国刊印中医书239

一、官方刊印中医书239

1.清代中央官刊239

2.清代地方官刊239

二、民间刊印中医书240

1.木版刊本240

2.活字刊本241

3.石印本241

4.影印本241

5.铅印本241

第七节 国外刊印中医书242

一、日本刊中医书242

1.木版刊本242

2.其他刊本243

二、朝鲜刊中医书243

三、越南刊中医书244

第四篇 中医文献体例论245

第一章 中医文献编写体例概说245

第一节 医书名称245

一、医书异名种类245

1.同书同版异名245

2.同书异版异名246

3.书名修饰语248

4.书名略称249

二、更改书名249

三、同名异书250

第二节 撰修者和刊行者253

一、撰修方式253

二、撰修者256

1.记载撰者的位置256

2.记载撰修者的项目258

3.原撰者与次撰者的排列法258

三、刊行者259

1.记载刊者的项目259

2.记载刊者的位置259

3.更易刊者262

四、年代262

第三节 卷篇结构262

一、卷的名称及其范围262

1.卷和篇的命名及其相互关系262

2.卷和集的相互关系262

二、分卷法264

1.不分卷法264

2.数字分卷法264

3.文字分卷法265

三、附卷法267

1.卷首的附卷267

2.卷末的附卷268

3.兼见于卷首,末的附卷268

四、异卷法269

1.不同刊本的同书异卷269

2.同一刊本的同书异卷269

第四节 句读及符号270

一、古医书句读符号的演化270

二、古医书句读号及重点符号的类型271

1.句读号“。”271

2.句读号“、”272

3.句读号“·”273

4.句读号“。”及“·”273

5.句读号“。”及“、”273

6.句读号“。”及“、”275

三、其他版本符号276

1.和段落有关的符号276

2.和文字有关的符号276

第五节 注文形式278

一、大字注文类型278

1.原文古注278

2.异色别注282

3.大字掺注282

4.标题后注285

5.低格下注286

6.卷篇末注286

二、小字注文类型287

1.单行嵌注287

2.双行小注287

3.题名标注287

4.行外旁注288

5.框上眉注288

6.假名增注288

三、其他注文类型288

1.多级叠注288

2.各形兼注290

3.页末脚注291

4.段终尾注291

第二章 中医文献体例典型例证——《证类本草》释例292

第一节 《证类本草》一书的组成292

第二节 大字原文292

一、白色大字292

二、黑色大字292

第三节 小字注文296

一、无标题的小字注文296

二、白色小字标题的小字注文297

三、黑色大字标题的小字注文298

第四节 其他体例299

一、附见药物299

二、续注药物300

三、今移药物300

四、本经外类及有名未用类药物301

五、前代本草佚文之补遗续注例301

六、转引古书例302

七、字体303

第五节 各类传本的异同与失误303

一、《大观本草》与《政和本草》体例的主要异同303

二、现存刊本中体例失误情况举例304

第六节 《证类本草》引用的五种本草“余”书307

一“图经余”307

二“唐本余”307

三“食疗余”308

四“陈藏器余”308

五“海药余”308

1981《中医文献学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基础学(1978 PDF版)
中医基础学
1978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 PDF版)
中医学基础
沈阳医学院
天津国医学院讲义教材  临症实验录  1卷( PDF版)
天津国医学院讲义教材 临症实验录 1卷
中医学基础( PDF版)
中医学基础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学( PDF版)
中医基础学
湖北中医学院
中医学基础(1972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2 长沙市卫生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项目摘要汇编  微生物学学科  1986-1993(1994 PDF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项目摘要汇编 微生物学学科 1986-1993
1994
中医学基础(197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9
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分析(1979 PDF版)
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分析
1979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5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医基础学(1991 PDF版)
中医基础学
1991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4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4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8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3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3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