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微生物学 第3版》求取 ⇩

总论1

第一章绪论1

一、微生物学的历史1

二、微生物界6

三、微生物学的定义7

第二章细菌8

一、细菌形态及其结构8

(一)细菌细胞的观察8

(二)细菌形态9

(三)细菌大小10

(四)细菌细胞的构造10

(五)细菌细胞的变形17

(六)培养特征17

二、细菌的发育和增殖18

(一)分裂18

(二)增殖18

(三)增殖周期19

(四)各种细菌混合培养时的增殖21

(五)增殖所需的物理条件21

三、细菌营养24

(一)营养素24

(二)无机物26

(三)生长素或维生素26

(四)摄取营养的方式26

四、细菌的代谢27

(一)呼吸27

(二)基质的分解31

(三)合成35

五、细菌遗传和变异39

(一)核酸的组成和功能39

(二)变异42

(三)除突然变异外的遗传变异47

(四)细菌遗传学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53

六、细菌死亡56

(一)死亡条件56

(二)物理性环境因子57

(三)化学因子58

(四)灭菌和消毒62

七、化学疗法65

(一)历史65

(二)选择性化学物质66

(三)抗菌素67

八、细菌的分类和鉴定71

(一)分类71

(二)命名73

(三)鉴定74

九、细菌的培养基与培养74

(一)培养基74

(二)培养77

(三)纯培养78

附一、正常菌丛79

(一)菌丛79

(二)常在菌丛或正常菌丛79

(三)常在菌丛的形成79

(四)人和动物各部位的菌丛及其组成的菌种80

(五)菌丛存在的意义80

附二、食品细菌83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种类84

(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84

附三、水和牛奶中的细菌86

第三章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类88

一、立克次氏体目88

(一)形态和染色性88

(二)培养和增殖89

(三)化学组成和抵抗力89

(四)血清学特性89

(五)病原性和免疫89

(六)对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敏感性90

二、衣原体目90

(一)形态和增殖周期90

(二)培养和增殖90

(三)化学组成和抵抗力91

(四)血清学特性91

(五)病原性和免疫91

(六)对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敏感性91

第四章霉形体类92

一、霉形体的特征92

二、分类93

三、霉形体一般性状96

(一)形态和染色性96

(二)培养和增殖96

(三)化学组成和抵抗性97

(四)生理特性97

(五)血清学特性98

(六)病原性98

(七)感染和免疫102

(八)对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敏感性102

第五章真菌104

一、真菌104

(一)形态与分类104

(二)发育与营养107

(三)病原性真菌病107

第六章病毒110

一、动物病毒的特性和结构110

(一)整个病毒颗粒的形状和大小112

(二)衣壳的形态及其对称性112

(三)壳粒与核酸芯的细微结构112

(四)囊膜的形成与结构112

(五)病毒粒子的化学组成112

二、病毒的增殖115

(一)病毒的吸附115

(二)病毒的侵入和脱外膜116

(三)病毒材料的合成116

(四)病毒颗粒的形成117

(五)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外面117

(六)不完全病毒117

(七)病毒增殖和细胞形态变化117

三、病毒的培养118

(一)用鸡胚培养病毒118

(二)组织培养法和病毒119

(三)实验动物和病毒121

四、病毒的干扰121

(一)植物病毒的干扰122

(二)动物病毒的干扰122

(三)由病毒颗粒引起的干扰122

(四)干扰素122

(五)病毒的干扰及其应用124

五、动物病毒的变异124

(一)变异形式124

(二)病原性和毒力的变异125

(三)细胞范围变异126

(四)抗原变异126

(五)其它变异126

六、病毒的灭活127

(一)囊膜脂质层的破坏127

(二)病毒蛋白的变性127

(三)病毒核酸的损伤127

七、病毒的浓缩、纯化127

(一)减压浓缩法127

(二)组分离心法128

(三)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128

(四)沉淀法128

(五)经有机溶剂处理128

(六)利用分配系数不同的方法128

(七)利用吸附、游离的方法128

(八)其它方法128

八、病毒疫苗128

(一)活苗129

(二)灭活苗129

(三)亚单位苗129

九、抗病毒药和化学疗法130

(一)抗病毒药物的筛选130

(二)化学疗法的可能性130

十、噬茵体130

(一)感染131

(二)实际应用132

十一、病毒的分类132

(一)病毒的分类标准133

(二)典型分类标准的检查法134

第七章感染与免疫138

一、感染和传染病138

(一)腐生菌和寄生菌138

(二)病原菌和非病原菌138

(三)感染138

二、细菌的病原性138

(一)粘着性139

(二)毒素原性139

(三)侵袭性140

三、宿主抵抗力142

(一)天然抵抗力142

(二)免疫144

(三)机体的免疫系统145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47

四、传染病的形成和发病148

(一)侵入门户148

(二)侵入部位的反应——炎症148

(三)细菌在体内传播148

(四)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149

(五)传染病的潜伏期和症状149

(六)隐性感染149

(七)传染病的结局149

五、抗原和抗体149

(一)抗原149

(二)抗体152

(三)补体系157

六、抗原——抗体反应159

(一)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160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160

(三)埃希氏侧链理论对抗原——抗体反应的解释171

七、变态反应和过敏性172

(一)变态反应的类型172

(二)自身免疫病176

(三)免疫耐受177

各论179

第一章细菌179

一、螺旋体类179

(一)螺旋体科179

1、密螺旋体属179

2、疏螺旋体属179

(二)钩端螺旋体科180

1、钩端螺旋体属180

二、螺茵类181

1、弯曲杆菌属181

三、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和球菌183

(一)假单胞菌科183

1、假单细胞属183

(二)莱齐奈尔杆菌科185

1、莱齐奈尔杆菌属185

(三)奈瑟氏菌科185

1、奈瑟氏菌属185

2、莫拉氏菌属185

3、不动杆菌属186

(四)所属科不明的属186

1、变单胞菌属186

2、产碱杆菌属186

3、黄杆菌属186

4、布鲁氏杆菌属186

5、包底特氏菌属189

四、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类189

(一)肠杆菌科189

1、埃希氏杆菌属193

2、沙门氏杆菌属194

3、志贺氏杆菌属196

4、爱德华氏杆菌属196

5、耶尔辛氏杆菌属196

(二)弧菌科197

1、弧菌属197

2、产气单胞杆菌属198

3、普莱锡单胞杆菌属199

(三)巴氏杆菌科199

1、巴氏杆菌属199

2、放线杆菌属203

3、嗜血杆菌属203

(四)所属科不明的属205

1、色杆菌属205

2、心杆菌属205

五、厌氧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群205

(一)厌氧杆菌属205

(二)梭状杆菌属205

六、革兰氏阳性球菌类205

(一)葡萄球菌属205

(二)微球菌属207

(三)链球菌属208

(四)肠球菌属211

(五)产气球菌属211

(六)厌氧性革兰氏阳性球菌类211

(七)厌氧性革兰氏阴性球菌类211

七、芽胞杆菌类212

(一)芽胞杆菌属212

(二)梭状芽胞杆菌属214

八、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类219

(一)乳酸杆菌属219

(二)李氏杆菌属219

(三)丹毒丝菌属221

(四)棒状杆菌属221

(五)丙酸杆菌属和真细菌属222

(六)放线菌属222

(七)嗜皮菌属224

(八)分枝杆菌属224

(九)奴卡氏菌属227

(十)红色球菌属227

(十一)双枝杆菌属227

第二章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类228

一、立克次氏体目228

1、立克次氏体属228

2、罗卡利氏体属230

3、科克氏体属230

二、衣原体目231

衣原体属231

第三章霉形体类233

一、霉形体目233

(一)霉形体科233

1、霉形体属233

2、尿原体属241

(二)螺旋原体科242

螺旋原体属242

二、无胆甾原体目243

(一)无胆甾原体科243

1、无胆甾原体属243

第四章真菌244

一、真菌244

(一)腐生菌属菌种244

(二)接合菌亚门菌种244

(三)内孢囊菌244

(四)念珠菌属菌种244

(五)新生隐球菌245

(六)硬皮性鳞斑霉菌245

(七)申克侧孢霉菌245

(八)组织胞浆菌属菌种245

(九)皮肤芽生菌246

(十)粗球孢子菌246

(十一)小孢子菌属和白癣菌属菌种247

(十二)曲状菌属菌种247

(十三)白地霉菌248

(十四)与真菌病有关的其它菌248

第五章病毒249

一、DNA病毒249

(一)痘病毒群249

(二)虹色病毒群251

(三)疱疹病毒群252

(四)腺病毒群254

(五)肿瘤病毒群255

(六)肝DNA病毒群256

(七)细小病毒群257

二、RNA病毒258

(一)呼肠弧病毒群258

(二)双RNA病毒群260

(三)披盖病毒群260

(四)黄病毒群261

(五)日冕形病毒群262

(六)副粘病毒群263

(七)弹状病毒群264

(八)正粘病毒群265

(九)朋杨病毒群266

(十)砂粒病毒群267

(十一)逆转录病毒群267

(十二)小RNA病毒群269

(十三)杯样病毒群271

三、未分类的代表性病毒272

附录一、防止生物危害的对策274

附录二、英汉菌名对照280

附录三、英汉病毒名对照289

索引301

《家畜微生物学 第3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微生物学  第2版(1984 PDF版)
微生物学 第2版
1984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医学微生物学(第2版)( PDF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2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版)(昭和1927年01月第3版 PDF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版)
昭和1927年01月第3版 株式会社南山堂
医学微生物学  第11版( PDF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11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1991 PDF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1980 PDF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生物学  第2版(1990 PDF版)
微生物学 第2版
1990 轻工业出版社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1979 PDF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学微生物学  第5版(1979 PDF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5版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生物学  第2版(1965 PDF版)
微生物学 第2版
1965 北京:科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1988 PDF版)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学微生物学  第3版(1996 PDF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3版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环境与健康  生产、生活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作用(1986 PDF版)
环境与健康 生产、生活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作用
198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畜牧微生物学  第3版(1985 PDF版)
畜牧微生物学 第3版
1985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普通微生物学(1992 PDF版)
普通微生物学
1992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