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模型变量定义:公允价值变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表1 模型变量定义:公允价值变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公允价值变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价值相关性均采用Ohlson 1995年提出的剩余收益模型,1997年Maydew对剩余收益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简化,提高了变量与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得到了修正的Ohlson模型即价格模型,价格模型将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财务信息有机结合,以股票价格为被解释变量,研究股票价格与账面净资产价值(每股净资产)和有关盈利(每股收益)的相关性。收益模型则是在价格模型的基础上,一阶差分后所得到的模型,研究投资回报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相关性。价格模型与收益模型各有优缺点,Kothari和Zimmerman(1995)利用美国股票市场样本数据发现价格模型有着更好的经济解释力,也就是有更高的相关性,而收益模型则有更好的计量回归效果,也就是有更高的可靠性。但李哲(2007)认为中国市场更适用价格模型,不仅偏误小而且有更好的经济解释力。所以本文采用以价格模型为主,收益模型为辅,两种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本文选取上市公司下一年四月份股市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解释变量中的每股净利润分解为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除去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每股净利润,将每股净资产分解为每股其他综合收益和除去每股其他综合收益的每股净资产,此外,除解释变量对上市的股价有影响外,其他一些变量也可能对股价产生影响,本文选用公司规模(SIZE)、换手率(TURN)、风险系数(BETA)、国有股比例(NR)、流通股比例(CSR)、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控制变量,在基础模型上进一步检验以增加稳健性。模型的所有变量及其说明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