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81年到2017年全国初次审定棉花品种统计》

《表2 1981年到2017年全国初次审定棉花品种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棉花辉煌70年——我国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棉花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初次审定不计同一品种的重复审定,包括国家审定与地方审定,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省际之间的审定;因而各地和国家审定不等于初次审定数。数据来源于中国棉花生产检测预警数据[13]。

品种供给从短缺到大致平衡时期[1-2,11-12]: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是我国棉花品种从供给短缺到供给基本平衡时期。据统计,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初次审定棉花品种,1981年到2000年为209个(表2)。按照传统划分法,这20年时间我国棉花品种又更新了3~4次。这一时期还有几个重要特点:一是选育出鲁棉1号、中棉所12、中棉所17和中棉所19等常规棉“大品种”,以及湘杂棉1号、湘杂棉2号、中棉所28和中棉所29等杂交种相继问世,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开创了新途径。其中20世纪80年代全部种植我国自育品种。二是再次引进美国品种。针对1992年、1993年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的猖獗危害,虽然培育出R93-1到R93-6等抗虫棉新品系,但因经济性状不够优良未能推广应用。于1996年引进美国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新棉33B、新棉99B在黄河流域棉区种植;于1998年引进美国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BP32B、BP410B(保铃棉,为岱字棉类型)在长江流域棉区种植。这次引进的美棉品种不仅解决了我国抗虫棉品种的短缺问题,且使我国陆地棉的种质资源得以全面更新,同时还推动了基因检测方法、良种繁殖、精加工和包装等先进技术的进步,商品种子价格大幅提高。到2010年我国自育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全面替代美国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