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层次构成[2]》

《表1 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层次构成[2]》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科技报告文献质量控制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科技报告制度起源于美国,科技报告质量控制研究最早也开始于美国。1996年,美国学者Wang即提出了信息质量IQ四维评价体系[3],随后美国政府对其加以利用颁布了《信息质量法案》,提出了包括客观性、实用性和完整性的三级信息质量控制体系,对包括科技报告在内的政府信息质量作出了原则性的要求[4]。朱丽波、裴雷等在我国最早开始研究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提出了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方法、描述框架和参考体系,并将科技报告质量分为文献质量、专业质量和效益质量3个层次(如表1所示)[2,5]。任惠超等参考借鉴国防科技报告评价经验,将科技报告质量分为科学价值、编制质量和使用价值3个方面,将科技报告质量评价分为验收阶段和收录1~2年后两个阶段,并分别赋予不同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6]。宋立荣等就科技报告资源建设中存在的类型众多、管理环节繁杂、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提出了提高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的对策建议[7]。乔振、高巍等提出了基于PDCA循环的科技报告全面质量管理流程,探讨包含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主体、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流程的科技报告全面质量管理内容;并从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控制与评价方法对山东省的科技报告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8-9]。陆海燕等则分析了影响农业领域专业研究所科技报告质量的具体因素,并提出了加强宣传指导和进行指标评价的质量控制工作思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