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003、2009、2015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

《表3 2003、2009、2015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检验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性,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相关指数均为正,如表3所示,经过999次蒙特卡洛抽样结果,三个年份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均大于0,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地市单元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003年,Moran's I估计值为0.2209,2009年进一步增大至0.3297,可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能力逐渐增强。2015年,Moran's I估计值有所下降,至0.2949,可以看出研究时段内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程度并不是稳定上升,而是呈波动式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且发展速率逐步加快,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均衡,市场准入限制较多,竞争不充分等因素,导致区域内产业集聚效应与耦合效应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化严重,同类低等服务部门集中,甚至引发“拥堵效应”,阻碍区域横向经济协作和纵向专业分工;另一方面,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内的行业垄断现象普遍,发达城市与周边地区联系比较松散,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联系。尽管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未来的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与高级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