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一.各种不同角色的西皮、二黄腔》

《表一.各种不同角色的西皮、二黄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三色”析李艳妃的“打”与“跪”——展示京剧皮黄腔的表现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上述各种“三音列”,分别属于徵羽宫三色。它们和欧洲的三类和弦一样,分别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功能。我国戏曲大体从小旦、小丑、小生“三小戏”兴始,就以旦角主唱,所以在“三色”中旦角先选。高腔三色都用;昆曲委婉、细腻,特重羽色,次为宫徵;梆子腔粗犷、朴实,偏重徵宫色,极少用羽色;江南的戏曲,讲究柔美,多用徵羽色,较少宫色。唯独湖北,居四方之中点,受四方影响,形成特殊门第。第一,宫徵为主的梆子(秦)腔,传到湖北后,经湖北的艺术家将其加进了湖北有的羽色,演变成三色俱融的襄阳腔,再变为西皮腔。如今云南的滇剧,仍叫西皮为“襄阳腔”。第二,鄂东北以宫徵为主的哦吙腔(畈腔)发展形成有名的【东腔】,影响到省内各路花鼓戏的主要腔调——套腔(民间叫桃腔、陶腔)。更重要的是这种腔调,加入羽色后,发展成了以上“众家姐妹”都不及的三色俱融的二黄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