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渊源》

《表1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渊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源流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一个批判性文献综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笔者归纳整理。

主观幸福感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good life)的思考,而这种思考通常是道德理论(ethical theory)研究的重要领域,涉及一系列关于价值的追问。尽管一些学者用幸福感代替美好生活,但二者有明显的差别。美好生活包括了幸福感以及美德(virtue)甚至审美或其他关于“美好”的价值判断;而幸福感在大多数情境中与价值无关。Parfit(1984)将幸福感理论分为3类:享乐主义(hedonistic)理论、期望(desire)理论和目标清单(objective list)理论。Haybron(2008)将幸福感理论划分为5类:享乐主义理论、期望理论、原真快乐(authentic happiness)理论、幸福主义(eudaimonistic)理论和目标清单理论(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