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 (1700-2015年, 单位:亿人)》

《表1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 (1700-2015年, 单位:亿人)》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质量:制度红利与人口红利的叠加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根据Maddison(2001)附表整理。

第一,无论从历史数据还是新中国70年以来人口结构的长期演化趋势来分析,“人口红利”并非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充分条件。根据新增长理论的非凸性假设,一个长期经济增长的稳态速率与初始要素禀赋存在较强相关性。具体而言,期初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速与储蓄率水平,将会对经济增长的稳态均衡路径产生重要影响(Yao,2014)。根据上述理论猜测,由于不同国家可以运用的初始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这将造成各经济体最终按各自期初要素条件收敛到不同的增长路径。然而,实际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与“人口红利”并不存在完全的线性相关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表1的历史数据表明:在欧美发达国家进入工业革命初期的1700年之时,全世界人口总数约为6.03亿人,而中国当时人口规模即为1.38亿人,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约为23%;到欧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1820年,全世界人口总数约为10.42亿人,而中国的人口规模增长至3.81亿人,占世界人口比例达到历史峰值的37%。随后,截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中国人口仍以较快速率增长至5.47亿人,占世界人口比例约为1/5左右。在随后的70年时间内,中国人口规模一直稳定在占全世界1/5的水平(Maddison,2001)。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发现:在全世界转向现代经济增长的300余年间,“人口红利”一直是中国经济重要的比较优势。尽管更大规模的人口能够带来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更高的创新概率以及更为精密的市场分工(Comin et.al,2010;Lin,1998;Morris,2011),但是,由于缺乏“制度红利”的有效支撑,作为一个拥有至少3个世纪的比较优势,中国“人口红利”的增长潜力迟至1978年才开始得到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