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

《表6 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系数显著性检验。括号内为t值。

从表6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来看,整体上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与省级增长目标差距越大,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虽然为负,但是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通过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时间特征来看,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这种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的现象相对于2005年之前更加严重。2002~2005年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平均高于所在省份经济增长目标1.5%左右,而在2005年以后则平均高于所在省份经济增长目标2.3%左右。所以,本文以2005年为时间节点,对2006~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现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回归发现,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离所在省份经济增长目标越大,“层层加码”的现象越严重,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也就越低,表现为系数为负,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如果一个城市在经济增长目标设定过程中,与上一级政府讨价还价的空间越小,抑或地级市官员为了在“GDP锦标赛”中获得胜出,其越有可能制定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而这种经济增长目标往往越有可能脱离其实际情况,对于一个约束性较强的考核指标,“层层加码”的现象越严重,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越有可能被扭曲,继而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转型升级,最后会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制定“留有余地”的柔性目标、较少进行层层加码的地区本身也会由于市场化水平高,地方政府顺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也会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