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经济增长目标约束性特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

《表5 经济增长目标约束性特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系数显著性检验,#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括号内为t值。

从表5的经济增长目标约束性特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来看,当经济增长目标用语中采用“之上”、“确保”、“力争”等硬约束词汇时,这类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低下,系数为负,虽然只能通过15%的显著性检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采取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导致地方经济目标硬约束抑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在“GDP锦标赛制”的经济增长短期目标硬约束下,晋升博弈所导致的重复建设、政绩工程等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损经济效率的提升。经济目标强约束下的过度竞争还会导致地方公共品尤其是环境、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非生产性公共品的提供不足。此外,在经济增长短期目标硬约束下,地方政府出于本地财政收入的考虑,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资源和产品的充分流动,尤其是对于没有竞争优势的地区,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分割可能是一个理性的选择(陆铭等,2004)。从以上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短期目标硬约束会导致地方投资大战的资源使用低效率、非生产性公共品投资不足、重复建设和政绩工程的效率损失以及市场分割的配置效率下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同时,本文发现当经济增长目标用语采用“左右”、“上下”和“区间”等软约束词汇时,这类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系数显著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当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目标在制定过程中,采用“留有余地”的方式会显著改善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采取“留有余地”的经济目标制定方式可以让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经济增长质量问题而不是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改革进而对经济效率产生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