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教育敕语》《国民实践要领》《理想的日本人》的道德条目》

《表《教育敕语》《国民实践要领》《理想的日本人》的道德条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日本战后《教育敕语》拥护论的思想逻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五六十年代发表的这两个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初期日本政治家与知识分子在处理国民精神伦理问题上的共通性,他们力图替战败后日本人的思想认同、群体的归宿感与社会价值取向,寻找一个新的凝聚点与新的指标。《教育敕语》虽然被废止,但在天野贞祐、高坂正显等人看来,它作为一种“传统”资源仍可用作解决战后日本伦理问题的“借镜”。这两份被揶揄为“天野敕语”“高坂敕语”的道德纲领,在思想上继承了《教育敕语》的衣钵。这两份文件既强调个人的人格发展,又专注于界定“日本人”及“国民性”,主张以“传统”为“借镜”,使“传统”与民主文化接轨。然而,这并没有改变教育敕语式的价值世界的结构,战前、战时的“忠孝”式的群体意识以新的形式出现,不仅没有使战后的日本人从“国民”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反而使其被“国家”深深套牢,本应由民主自由的教育培养的价值观念却由权威来配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