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白念珠菌唑类耐药相关的ERG11突变位点》

《表1 白念珠菌唑类耐药相关的ERG11突变位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丙氨酸;V:缬氨酸;S:丝氨酸;F:苯丙氨酸;L:亮氨酸;Y:酪氨酸;H:组氨酸;K:赖氨酸;E:谷氨酸;R:精氨酸;Q:谷氨酰胺;N:天冬酰胺;D:天冬氨酸;G:甘氨酸;I:异亮氨酸;T:苏氨酸。

ERG11基因突变可使唑类药物抗真菌的作用靶点去甲基化酶CYP51的血红素表面结合位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唑类药物无法与真菌有效结合而致耐药。据报道超过140个错义突变存在于ERG11基因,表明其编码产物去甲基化酶CYP51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可变性[10]。此外,只有部分错义突变被明确证实与耐药有关,且大部分已发现的耐药株均含有多个错义突变。早在1999年,这些错义突变已被证实并非随机分布在整个编码区,多数集中在不同的“热点”区,表现在蛋白质水平为:氨基酸突变位点区域105-165、266-287、405-488[6]。与唑类耐药相关的ERG11突变位点见表1[4,6-7,10-11]。此外,ERG11基因突变位点具有地域相关性,特定区域具有相同的突变位点,未发生突变的分离株对于唑类药物具有较低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总之,ERG11基因点突变在白念珠菌唑类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12]。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位点的ERG11基因突变在唑类敏感株和耐药株中均可发生,故这些突变不影响其对唑类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