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节水灌溉模式相对传统淹灌模式下总氮吸收量变化率%Tab.4 Rate of change of total nitrogen uptake in water-saving irrigation

《表4 节水灌溉模式相对传统淹灌模式下总氮吸收量变化率%Tab.4 Rate of change of total nitrogen uptake in water-saving irrigation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ORYZA_V3模型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研究——以赣抚平原灌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3可知,同一水文年组,早晚稻节水灌溉模式相对于传统淹灌模式W0均可提高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灌前水分下限可提高水稻产量。主要是因为节水灌溉下干湿交替的田间水分状况有利于氮素的吸收,分析节水灌溉模式相对传统淹灌模式总氮吸收量的变化率(表4),可以发现节水灌溉模式下早稻总氮吸收量在丰、平、枯水年相对淹灌模式分别增加1.0%~1.7%、0.2%~2.2%、0.3%~1.7%,晚稻分别增加1.1%~3.5%、1.6%~3.4%、2.3%~3.5%。当灌前水分下限降低到一定水平后,增产率下降。主要是因为,适当的水分胁迫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使水稻吸收较多的水分和养分,促使水稻增产[11]。若水分胁迫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使产量下降[6]。早稻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丰、平、枯水年组增产率分别为1.3%~2.1%、0.4%~2.6%、0.4%~1.6%,晚稻相应的增产率分别为1.7%~2.7%、0.8%~3.2%、1.1%~1.9%。从增产的角度,赣抚平原灌区早稻生育期降雨多,在丰、平水年宜采用重度干旱的节水灌溉模式W4,在枯水年宜采用中度干旱的节水灌溉模式W3;晚稻生育期降雨较少,在丰、平水年宜采用中度干旱的节水灌溉模式W3,在枯水年宜采用轻度干旱的节水灌溉模式W2。使用推荐的节水灌溉模式,早稻在丰、平、枯水年能分别增产2.1%、2.6%、1.6%;晚稻能分别增产2.7%、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