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1939年毕业生名单》

《表1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1939年毕业生名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重庆大学建筑系的柏林工业大学基因试探——一项基于人物生平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钱锋指出,有别于法国的布扎体系,德国的建筑教育代表的是综合理工学院的教学体系,比较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1]。这一点在柏林工业大学也有突出体现。据罗拉·杰拉尼欧蒂斯(Roula Geraniotis)的研究,皇家土木学院的建筑教育受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建筑师卡尔·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1781-1841)的影响。辛克尔强调建筑在布局、建造以及装饰方面所体现的功能有效性。他相信,一栋建筑要成为一个艺术作品,其设计需要结合历史、美术以及诗性的元素,但它的美学价值取决于功能有效性的表达程度。19世纪下半叶德国著名建筑理论家卡尔·博迪舍(Karl Botticher,1806-1899)也曾任教于皇家土木学院。博迪舍的主要著作是《希腊的建构》(Tektonik der Hellenen/Architectonics of the Greeks,1844-1852)[13-14]。他认为,正确的或有“建构性”(techtonics)的设计应该以功能和使用作为造型基础,以恰当的形体和装饰围裹它们,并以有意味的方式表达这一功能。他还建议,批判地和科学地学习所有历史建筑有助于认识现实的条件和形式,是培养坚实的评判能力用以识别何为暂时、何为永恒价值的唯一路径。他认为这是“明智的折中主义”(intel ectual eclecticism),完全可取。更重要的是,博迪舍相信,一种新材料若可以带来新的屋顶结构系统、满足任何平面的或空间的构想,并在材料的花费和可靠性上优于石材,就一定会导致一种新的建筑语言的产生。他在钢铁材料上看到这些特质,认为它在未来潜力巨大。著名建筑师理查德·卢凯(Richard Lucae,1829-1877)于1873年任皇家土木学院院长,他认为,创造空间是建筑首位和首要目标,适当调控建筑的组成要素就可以营造出理想的空间品质。这些组成要素并非材料性的,它们包括形体、光、色彩,以及尺度。他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要素去创造真实的建筑结果。而风格在他看来是次生的,并不属于这些要素。他也欣赏钢铁材料并为如何使用它进行了探究。他认为他时代的建筑之所以不能在使用钢铁材料上取得美学上令人满意的结果,是因为人们还不习惯它带来的纤细和轻盈的视觉效果,而后人则不会受这种习惯干扰,并会用它去建造纪念性建筑。他相信,正在出现的新类型建筑就会为钢铁材料的使用提供试验可能[13-14]。杰拉尼欧蒂斯总结说,“从皇家土木学院产生了有关建筑功能主义及有机设计的理念,对学习以往作品,以及开发新材料和建筑类型的强烈意识。”她还说,柏林工大建筑思想包括了“建筑的功能主义,有机设计、向历史过往学习的强烈意识,以及对新材料和新类型的开发。”7)[13-14]显然这是一种从实用、材料和时代特点出发的教育理念,它对于20世纪早期的中国也非常合适。据《中国工程人名录(第一回)》,1937-1939年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共有28名毕业生(表1)8-16)[12]。又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重庆市工务局技(副)师申请开业登记名册(1943年6月)》等材料,这些学生毕业后或进入政府部门担任工程师,或在重庆开业、从事建筑工程设计。重庆大学的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