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英属殖民地检查机关禁映影片(1937—1939)[6]》

《表1 英属殖民地检查机关禁映影片(1937—1939)[6]》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政治话语与商业运作:抗战时期国防电影在南洋的传播研究(1937—1941)》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早在20世纪10年代,萌芽中的中国电影就已经销往南洋,到了20世纪20年代,南洋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海外市场。因为地理位置濒临,中国电影在南洋的放映同时也带动了香港电影业的发展。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粤语片依托相同的文化基因迅速占领了南洋市场,形成了与国语片分庭对抗的局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上海大量的民营电影企业在战火中遭受破坏,暂时处于和平状态的香港成为中国电影新的制作中心,粤语片的加入为国防电影的抗战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共同的政治话语下,国防电影突破了粤语和国语之间的藩篱,共同服务于抗战宣传。抗日战争刚爆发之时,英国殖民地政府出于中立的态度并没有严厉禁止国防电影输入,加上南洋华侨对国防电影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1938年在南洋放映的中国影片几乎都为国防电影,一些报刊上甚至称这一年为“国防电影年”。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的影片在南洋的大量放映很快就引起了英国殖民地政府的不满,迫于日本方面的压力也为了维持殖民地的稳定,殖民地政府加强了中国电影审查的力度,在此之前,殖民地的电影审查更多的是针对那些损坏白人形象或者包含犯罪的电影——主要是美国电影,而这一时期加强了对含有政治色彩的中国影片的审查(见表1)。[5]在这样的背景下,粤语电影很快改变了制作方向,放弃了国防电影的制作,所以到了1939年在南洋放映的影片只有粤语片《夜光杯》和少数官营机构出品的新闻片。在这样的空隙间,孤岛的古装片开始盛行,粤语片也随之回到了神怪电影的制作中。到了1940年,随着官营电影机构开始新一轮的制作,以及在南洋开展的电影清洁运动,再加上英国殖民地政府与日本的关系开始恶化等因素,国防电影再次在南洋兴起,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国防电影放映计划很快就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