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全国影片声别统计(1937年6月—1940年6月)[23]》

《表3 全国影片声别统计(1937年6月—1940年6月)[23]》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政治话语与商业运作:抗战时期国防电影在南洋的传播研究(1937—1941)》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与中央政治的周旋中,粤语片开始有意识地向国家意识形态靠拢,拍摄了《生命线》等宣扬爱国意识的影片,力证改革粤语片的决心。1937年3月《艺林》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我们的态度》的文章,文章认为“方言事小,救亡事大”,应优先考虑国家存亡,使用方言广泛团结多方民众的力量以谋求对外民族统一的主张,表明了粤语片今后的制作方向,国防电影成为抗战初期粤语片主要的制作类型。抗日战争的爆发让粤语片与中央政权实现了短暂的和解,禁映粤语片也不了了之,同时因为战时上海大多的民营电影公司在战火中被毁,香港成为战时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粤语片也承担起了重要的责任,战时粤语片的产量多于国语片(表3)。在国防电影的制作上更是如此,官营电影机构在艰难的环境中产出甚少,由此粤语片也担负起了抗战宣传的作用,“国语片因为种种关系,在文化动员中,已经失掉了本身的作用。……因此,今后参与文化运动的电影,不能不归到粤语片身上”[24]。在时代的号召下,粤语片加入国防片制作,为国防电影在南洋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战前国语片与粤语片之争在这一特殊环境下统一于政治号召。不过,相较于“中电”和“中制”出品的影片以描写正面战争为主,粤语国防片所关注的题材更加多样性,既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肉搏》《走私血案》,描写空战的《飞将军》《叱咤风云》,又有鼓励南洋侨胞参加革命的《回祖国去》《温生才刺浮琦》,以及描写记者权威,揭发汉奸行为的《无冠皇帝》,鼓励国人捐建婴儿收容所的《民族之光》,提倡购买救国公债的《香江花月夜》等,这些影片让人们关注到了战争时期的其他社会力量,鼓励大众从各方面为抗战救国做贡献,丰富了国防电影的创作材料与宣传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