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7 个生命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平均效应和时长效应》

《表3 7 个生命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平均效应和时长效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生命事件对中国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时效性——一项基于个体层面追踪数据的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括号里是稳健标准误,考虑到个人内嵌于年份的集群效应而计算。各个生命事件筛选的定义详见文本。基本控制变量包括随时间变化的个人特征,包括家庭人均收入、教育年限、就业状况、婚姻状况、自评健康、是否城市户口、年龄及年龄平方以及所在地域(东中西)。在结婚和丧偶的

在全样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了适应性对于不同收入群体的异质性,按照家庭人均收入在每个生命事件样本的总体分布,我们区分了收入在中位数以上的“高收入群体”,以及相对应的收入在中位数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并将于表3一致的时序模型分别应用于这两个分样本,将所得到的几个时序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系数以及对应的95%置信区间以二元连线图的方式展示出来。首先,图1展示了3个物质领域事件的固定效应模型结果:首先,收入上涨50%前后对于所有人都没有显著影响;相反,收入下降50%虽然对于高收入群体没有显著影响,却对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损害效应,从收入开始下降前2年开始,这种负向效应一直持续到事件发生4年后,而且有所加剧;有趣的是,买房这个被本文归为“正向”的生命事件,不但对于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没有提升影响,反而对于高收入群体显示了显著的负向效应,而且该效应持续到买房4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