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 社会心理与居住隔离》

《表1 2 社会心理与居住隔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居住的政治:农民工居住隔离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后果》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外来人口聚居区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基础上生长出本区域人群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态度,包括特定的价值信仰、身份认同、行动逻辑和话语体系,为这些人群所共享并逐步沉淀下来,是城市亚文化区域自我维系和再生产的主观因素。表12显示,在外来人口聚居区,农民工社会地位自评更低,把自己归为中下阶层,特别是有约三成的农民工明确认同“底层阶级”的身份标签。他们对生活现状表现出强烈不满,只有21.45%认为这个社会比较公平,低于与本地混居者11个百分点,25.76%认为个人获得了公平对待,低于与本地混居者11个百分点。他们也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生活的并不幸福,只有19.87%认为自己生活的比较幸福,低于与本地混居者9个百分点。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一书中说,“村庄生活的面向,是指村民建立自己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时的面向。有人长期在外工作和生活,但他梦中萦绕的都是家乡的山水,所谓乡土情结,这就是他的生活面向”[26]。表12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外来人口聚居区,63.89%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打工的”,高出与本地人混居者近10个百分点,31.18%的农民工希望未来在城市永久定居,低于与本地人混居者15个百分点。这表明在外来人口聚居区,有更多的农民工把进城务工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的生活目标与人生归属感都在村庄,自己生命价值的参照群体也在村庄。他们只是作为城市的他者和匆匆过客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