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中国在出口贸易中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 (2017年) (%)》

《表2 中国在出口贸易中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 (2017年) (%)》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根据Asian Development Bank.Key indicators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2018[M].Mandaluyong City,Philippines:Asian Development Bank,2018.数据计算。后向垂直专业化率指数从进口(或需求)视角来考察中国进口中间品占总出口的比重,测量了中国(对东北亚国家)

在东亚历史上梯度转移产业曾是增强贸易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情况下,中间产品取代最终产品成为贸易的主要内容,传统的“雁行模式”路径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已细化到价值链层面的国际经贸形势;但在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背景下,生产要素将更加自由地在该区域内流动。表2给出了2017年中国在对东北亚国家出口贸易中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从国家和产业两个维度来看,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中国在对东北亚国家出口贸易中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但前向参与程度远高于后向参与程度,说明中国对东北亚国家出口贸易以资源禀赋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特征明显。从制造业产业层面而言,中国对东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也较高,但具有明显差异。一些差异性不大的低技术产业同质产品,如纺织品、皮革、塑料制品等,其生产技术相对稳定和成熟,行业进入壁垒很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而生产成本较低的朝鲜、蒙古两国拥有生产成本比较优势,适宜承接低技术或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和环节。当然这些低技术产业也有高附加值环节,如服装的研发、设计等环节。例如在纺织业、皮革及鞋类制品业,中国对日本、韩国、俄罗斯出口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低,但对蒙古出口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则较高,特别是前向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具有显著的产业合作梯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