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已鉴定的抗水稻稻瘟病基因及其位点》

《表1 已鉴定的抗水稻稻瘟病基因及其位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水稻抗病虫基因挖掘及聚合育种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示基因已被克隆。表3和表5同。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定位成为鉴定水稻抗性基因最方便、直接的方法,且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越来越多的稻瘟病抗性基因被定位。1992年Mackill[17]首先发现并命名了2个抗稻瘟病基因Pi-1和Pi-2(t),将其分别定位在第11号和第6号染色体;1994年Inukai等[18]得到了同样结果。1999年Wang等[19]克隆了第1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b,位于第2染色体长臂末端。截止到目前,已经被鉴定和定位的抗稻瘟病基因达到了100个以上[20~96](表1),且大部分抗稻瘟病基因分布在除第3号染色体外的其余11条染色体上,并在第6、11和12号染色体上有大的基因簇分布[97](图1),其中,约14%被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约24%被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约15%被定位于第12号染色体[98]。在定位的主效基因中,有26个基因(Pi-a、Pi-b、Pi5、Pi-k、Pik-l、Pikh、Pik-m、Pik-p、Pi-sh、Pi-t、Pit-a、Pi-2、Pi-9、Pizt、Pigm、Pi-d2、Pi-d3、Pi-1、Pi-21、Pi-25、Pi-36、Pi-37、Pb-1、Pi50、Pi54和Pi54rh)已被成功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