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模型主要参数说明:银河系薄盘形成对核球的动力学影响》

《表1 模型主要参数说明:银河系薄盘形成对核球的动力学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银河系薄盘形成对核球的动力学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薄盘恒星在添加入模型中以后,其动力学性质会在棒非对称势场的影响下发生变化。通过比较不同添加薄盘恒星的中心半径R和恒星形成率SFR的模型,我们可以得到薄盘恒星在不同情况下对核球区的动力学性质的影响。这些模型中,我们依次挑选了从棒附近到外盘范围的几个位置作为其添加薄盘恒星的中心半径。观测上对银河系恒星形成率的测量基于全局的观测。Smith等人[29]在1978年通过对HII的测量,间接地得到O型和早期B型恒星数量,进而得到恒星形成率为5 M⊙·a-1。在Benjamin等人[30]2003年对银河系中心盘面上的年轻恒星数量的研究基础上,Robitaille和Whitney[31]通过分析星族合成模型得到了银河系总体的恒星形成率为0.68~1.45 M⊙·a-1。模型中薄盘恒星的形成时间较短(2.4~3.0 Ga),较小的恒星形成率不会引入足够薄盘恒星,从而不能影响质量较大的原初盘,因此我们选取了1.77~17.7 M⊙·a-1的恒星形成率。表2列出了本文使用的模型的主要参数。模型采用添加薄盘恒星的中心半径R和薄盘的恒星形成率SFR进行命名,如添加薄盘恒星的中心半径为4个初始尺标长度(1个初始尺标长度为1.9 kpc),薄盘恒星形成率为5×1.77 M⊙·a-1的模型将被命名为G45,而作为对比的Shen2010[18]模型(无薄盘)则被命名为G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