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前4个主成分与10个功能性状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表2 前4个主成分与10个功能性状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峨眉齿蟾蝌蚪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85号峨眉齿蟾蝌蚪标本中有34号标本处于胚胎发育期,体全长为43.54 mm±7.13 mm;22号标本处于后肢芽发育期,体全长为61.00 mm±7.39 mm;29号标本处于五趾分化期,体全长为83.82 mm±10.18 mm。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的结果表明,随着个体发育的进行,10个功能性状中的体质量、眼睛位置、尾部形状、尾部位置、尾部控制方式和躯干弯曲形状等6个功能性状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口器位置、口器形状、身体形状和出水孔位置等4个功能性状虽然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CA分析结果,选取前4个主成分构建四维功能生态位。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1,共解释了75.12%的总变异量(PC1=30.16%,PC2=19.97%,PC3=14.20%,PC4=10.79%)。其中,PC1主要与描述蝌蚪摄食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功能性状相关,随着PC1值的增加,个体表现为体质量更大,口器大而圆,尾部高但尾柄较薄,多采取背腹弯曲运动的方式,虽然游泳时的耐力较差,但却具有较强的推进能力和灵活性。PC2主要与描述蝌蚪摄食功能的功能性状相关,随着PC2值的增加,个体表现为体质量减小,口器大而圆,因此能捕获的食物范围越广(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