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中国国际分工的地区占比》

《表3 中国国际分工的地区占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后发大国的分工模式选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根据WIOD提供的数据,经作者计算所得

最后,我们考察了中国进行国际分工的对象差异及其变化趋势(见表3)。结果发现,中国从OECD国家进口的中间品比重远远高于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比重,这说明中国倾向于与较高收入水平经济体展开国际分工(程大中,2015[24])。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向OECD国家进行分工的比重由1995年的68.44%下降到2011年的64.78%,而同期内向非OECD国家进行分工的程度则由6.41%提高到14.86%,且向其他三个金砖国家(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的分工比重上升最快,增长率高达407.41%。和“世界其余国家和地区”(ROW)开展国际分工的比重也出现下降(-29.12%)。该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由原来的“南—北模式”逐步向“南—南模式”转化。中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通过进口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展开国际分工逐渐转变为主动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的对象调整和转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丧失,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一些低技能密集型生产环节分工给更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或者落后国家和地区生产。另外,金砖国家之间的南南分工模式之所以增长迅速,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优势也有明显差异,发展模式差别较大,经济结构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共享式外贸增长的基础(即基于资源禀赋差异所形成的互补性贸易)以及广泛的贸易利益源导致了南南分工模式发展潜力巨大(欧阳峣等,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