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变量统计说明:契约不完全、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真实贸易利得》

《表1 变量统计说明:契约不完全、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真实贸易利得》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契约不完全、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真实贸易利得》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美国普渡大学的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在价值链指标测算的相应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投入产出与贸易数据。Johnson和Noguera(2012)通过模型推导,首次提出了附加值贸易的概念,并借助GTAP数据库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测算与分析。[13]此外,Koopman等(2014)采用了OECD与世界贸易组织在2013年1月联合发布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他们对全球共计4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中所隐含的国内价值部分依据贸易流向进行了彻底分解。[3]尽管相关文献从跨国视角对附加值贸易进行了深入考察,但是,针对中国问题的深度分析有所匮乏;另外,OECD与世界贸易组织在2013年1月联合发布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只能覆盖2011年,而近五年来全球价值生产网络的变化日新月异。为此,我们将进一步采用OECD/WTO在2016年1月发布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与原数据库有所不同,该数据库涵盖了2000—2014年间43个国家(地区)(2)包括采矿业、农业、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等56个部门的连续数据。对于行业层面的其他变量,诸如要素密集度、研发投入以及产业集聚程度等相应指标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借鉴李坤望和王永进(2010)的思路,不同国家的契约执行效率我们采用历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加以代表,[15]而不同行业对契约执行效率的敏感程度的相应指标我们则直接参考了Nunn(2007)的测算结果。[16]值得关注的是,价值链指标测算所采用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其行业分类标准(ISCI 4.0)和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存在差异,我们参照王卓(2013)、陈晓珊(2017)、张伟和游建民(2017)的研究成果,[17-19]对二者进行了整合归并。表1给出了上述各个相关变量的统计性描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