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N部门投入产出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关系》

《表1 N部门投入产出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关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关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有望成为继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后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场革新。肿瘤免疫治疗通常靶向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以CTLA-4、PD-1和PD-L1为作用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可调节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以发挥抗肿瘤作用[1]。这些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会产生更好的有效率和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但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也会增加[2]。识别预测及筛选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生物标志物能够筛选出对免疫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同时需要关注其相应的毒性反应的发生。到目前为止,仅部分研究涉及ICI的暴露量与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PD的关系。已被批准上市的ICI包括CTLA-4抑制剂、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大部分呈现出典型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表现为清除率低、分布容积小和半衰期长等特点。目前,ICI浓度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对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Opdivo)浓度检测方法的研究较多,包括经典的ELISA法、改良ELISA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及其联用纳米表面分子导向限制性酶解技术(nano-surface and molecular orientation limited proteolysis,n SMOL),见表1。本文汇总目前能够获得的ICI的PK/PD参数,分析剂量、体内暴露量和给药间隔优化效应与其耐受的关系,并讨论这类药物是否有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