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新股发行制度与市场表现(1991—2019年)》

《表1 新股发行制度与市场表现(1991—2019年)》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新股发行市场的监管特征与IPO定价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我国股票发行市场的制度特征,本文从审核制度和定价制度等方面阐述1991—2019年的新股发行制度变革历程,表1简要介绍了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措施和市场表现。1991—2005年审核制度完成了从审批制、额度管理、指标管理到通道制和保荐制的过渡,发行价格从固定价格到限定发行市盈率上限,逐步提高了发行人的自主定价能力,发行价格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从行政色彩浓厚的市场管制到具有市场化成分的市场决策[15],渐进的制度改革促使市场交易回归理性,IPO首日收益从1993年的486.5%下降到2005年的97.31%,新股破发比例(IPO首日收益小于等于0)从22.4%下降到1.1%。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机构对企业上市依然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大打折扣。2005—2015年坚持保荐制和询价制,在实施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改进,但定价制度呈现市场化与逆市场化的反复,对发行市盈率隐形指导(30倍)到放开再到控制,导致IPO首日平均收益呈现“U型”特征———IPO首日平均收益从138.95%降低到24.82%,2014年之后上升到44%(涨幅限制),相反新股破发比例呈现“倒U型”特征(0.4%~28.5%~0)。这种发行制度不利于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