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嘉靖《宁州志》所载宁州八乡旌善亭的设立情况》

《表1 嘉靖《宁州志》所载宁州八乡旌善亭的设立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明代亭建筑的乡村社会教化及其启示——以旌善亭的儒家道德劝诫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1:嘉靖《宁州志》卷七、卷八.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43):354-366;

旌善亭的兴建落实情况受到“乡都制”、“保甲制”或“乡社”等乡村组织形式的影响。南方地区多以“都”为设立单位,如徽州府所辖六县于各都甲户之侧或关隅处设立旌善亭,共138所[5];宁州所辖八乡共57都,大体上以“都”为单位设置旌善亭,共59所(表1);延平府将乐县乡村共有41都,每都设一所旌善亭[6];温州府乐清县每都设置旌善亭一所,共34所[7]。北方地区多以“保”为设立单位,如开封府尉氏县乡村每保设旌善亭一所,共17所[8];河南府偃师县每保设旌善亭一所[9];还有一些地方以“社”为设立单位,如山东临朐县每社设立旌善亭,共有107所[10]。方志中诸例甚多,不一一列举。总之,旌善亭在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在总体分布上形成了以“乡都、保或社”为单位的兴建密度,以表彰乡都、保或社内践行儒家“孝顺节义”思想且品行卓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