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各年龄段儿童的活动类型一览表》

《表2 各年龄段儿童的活动类型一览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儿童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策略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2]。

结合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论八阶段理论,本文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将儿童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婴幼儿(0—2岁)、学龄前儿童(3—7岁)、学龄初期儿童(8—11岁)、青春期(12—15岁)4个阶段。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行为特征和身心需求存在差异(见表1-表2)。婴幼儿通过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来认知世界,心理对于外界事物存在不信任,生理上依赖家长的保护,缺乏独立活动的能力;由于活动范围多限于家庭室内,对社区活动空间的功能需求较小,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还需考虑看护家长的活动便捷性。学龄前儿童有一定的独立活动能力,但仍需家长看护,活动范围扩展到社区户外,猎奇心理强烈,在心理层面开始培育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一定的社交能力,在户外团体活动中结交朋友,因而对活动空间多样性的需求增加,需兼顾空间的安全性、可达性和趣味性。学龄初期儿童具备独立活动能力和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周边事物有一定的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趋于广泛且初具深度,社交能力不断提高,邻居朋友逐渐成为陪伴对象;需要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社区活动空间,且其思考能力和参与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应鼓励其接触社区事务,并在社区参与中成长。随着身体素质提高,青春期儿童更倾向于高强度、竞技类的户外活动,如球类运动等,儿童的思维日趋成熟,形成探索自我意识和自我社会角色;应加强对其社区参与能力的培养,引导其社会适应素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