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多年连作状态下大豆胞囊线虫发生强度与大豆产量的对应关系》

《表2 多年连作状态下大豆胞囊线虫发生强度与大豆产量的对应关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赤峰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发生规律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小写字母代表显著水平差异(P<0.05),下同

2014—2019年的大豆连作期间,随着大豆连作年限的增加,胞囊线虫发生强度逐年增加,大豆生长受到抑制,产量逐年降低,最高减产幅度达到44.43%,但在大豆连作第7年(2020年)时,胞囊线虫发生强度呈断崖式下降,产量也随之恢复,见表2。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连作5~10年的大豆地块。此地块实行大豆连作7年,已基本形成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这一现象与宋洁[1]、Hartwig[4]研究发现的长期种植大豆感病品种,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数量与当地平均侵染水平相比保持较低这一结论相吻合。此外,研究还发现,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的被寄生率明显升高,由于大豆胞囊线虫在土壤中可存活十年以上,大豆持续多年连作后,大豆胞囊线虫的多代共生的特性造成土壤中种群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也造成了胞囊上的真菌简单化,被寄生率也大大增加,这种寄生作用降低了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这些寄生真菌能够寄生大豆胞囊线虫的不同虫态。本课题研究的下一步可对土壤进行微生物分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