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产区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关系》

《表1 不同产区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关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密植是挖掘大豆产量潜力的重要栽培途径》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和**分别表示达到0.05和0.01显著相关。

大豆生产指大豆群体的生产,其籽粒产量最终由单位面积株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共同决定,并且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均受单位面积株数的影响[23]。尽管大量研究得出,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显著下降[7,22],但由密度增加而导致的产量增加量可以完全弥补高密度下单株粒数和百粒重降低所造成的产量降低量,并且与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百粒重而增加单产的技术相比,通过调控种植密度来增加单产的方法更为简单有效[24]。作者对2007—2016年10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献整理发现,我国东北、黄淮、西北和南方大豆的平均种植密度分别为27.5万株·hm-2、20.6万株·hm-2、15.9万株·hm-2和19.2万株·hm-2,与其各自平均产量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1),说明种植密度增减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产量的增减。同时,杨如萍等分别对2010年和2011年全国18和20个省(区)130和141个大豆科技示范县的大豆单产及其相关性状数据进行了调查抽样,发现我国北方、黄淮和南方大豆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 132.7 kg·hm-2、2 652.5 kg·hm-2和2 148.2 kg·hm-2,其对应的平均种植密度分别为25.6万株·hm-2、20.7万株·hm-2和18.6万株·hm-2,说明当前我国大豆单产较高的地区,其对应的种植密度也往往较高[25]。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合理密植是挖掘大豆产量潜力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