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00—2020年国内失地农民文献主题及数量》

《表1 2000—2020年国内失地农民文献主题及数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内失地农民的地方感、身份认同与发展能力转型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逐渐扩大“地方感”研究的范围,但是关于失地农民地方感的研究鲜有报道,从现有文献看,农民在离开土地后的地方感会日益衰退,且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结合我国目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城镇化行为大多建立在相互协商之上,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协商后保持积极心态迁移进城的失地农民群体渴望融入甚至扎根于城市(顾朝林和李阿琳,2013)[12]。可见,地方感可能会在失地农民心中主动或被动消减,失地农民在自身生计资本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寻求新的生计策略。基于此,绘制如图1所示的韦恩图,对于尚未完全失地或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地方感是一种文化脉络的传承和内心的寄托,且会产生代际传递,故对于中年群体而言,既承载着老一辈群体的传统文化,也有着迫切希望融入新群体下的地方感,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来满足生存需要,但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仅留存少有的传统“地方感”,而新的环境更富有新引力,因此,此前产生的地方感可能会成为物质空间的羁绊从而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