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乡村发展内外源动力特征对比》

《表1 乡村发展内外源动力特征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外源动力”到“内源动力”——二战后欧洲乡村发展动力的研究、实践及启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13,23-25]整理

一般来说,在二战后欧洲乃至西方国家的乡村研究中,对乡村发展问题的认识建立在人们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解的基础上,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单一线性发展过程推动着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大城市集中,乡村在城乡区域中的定位被固化为与农业生产等同[13]。城乡关系演变成不断提高乡村农业生产力从而为城市工业输入剩余劳动力和资本的过程,乡村因此出现严重的人口流失和农业收益递减趋势,在以“城市—工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语境下,“乡村—农业”最终成为边缘化和落后的代名词。从区域角度来看,解决乡村发展边缘性问题需要依靠城市中心向其乡村腹地转移先进的技术、发展经验和资金,这构成了相关研究中乡村发展主要依靠“外源动力”推动的认知来源[13-15](表1)。此外,另一套对乡村发展目标的说辞是所谓“乡村现代化”,即通过假定社会演化是具有平行线特征,所有的社会都会沿着同样的基本路径,从非理性、技术落后的传统社会,通过技术革新、生产与消费形态升级、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改进,演化成现代、理性和技术发达的社会[16-18]。因此,欧洲乡村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加速发展要素(包括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由城市向乡村的空间扩散,可实现乡村农业、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从而达到消除贫困和阻止人口流失的目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