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国际经验类比法”代表性文献的测算结果》

《表2“国际经验类比法”代表性文献的测算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研究:进展、共识和分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a为2013—2023年值;b为2023—2033年值;c为2021—2025年值;d为2026—2030年值;e为2030—2035年值;f为2046—2050年值。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除了以上两类主要方法之外,文献中还有少量运用其他方法测算中国经济未来潜在增长率的研究。李善同(2010)运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CR-CGE)对2008—20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进行情景分析预测。在“基准情形”下,B2016—2020年的GDP增长率预测结果为7.0%,2021—2025年为6.6%,2026—2030年为5.9%。李平和娄峰(2015)运用一个系统动力学-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综合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16—2020年和2021—2025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在基准情形下分别为6.8%和6.1%。相比于增长核算法和国际经验类比法,CGE模型法的一个优势是,在进行GDP潜在增长率总量预测的同时,还能对未来经济中的需求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比等若干结构性问题给出判断。例如李善同(2010)基准情形下的预测结果显示,到2030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会上升至49.8%,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变化为3.5%、45.6%和50.9%,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5.03倍。昌忠泽和毛培(2017)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基于各省历史GDP增长率数据对各省2016—2025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指出区域层面的潜在增长率呈现分化趋势:北京、上海、安徽、河南等省市增长率大幅下降,河北、浙江、海南、山西等省份增长率小幅下降,而天津、福建、山东、江西等省市的增长率则可能上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