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基准估计结果: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如何创造服务业就业》

《表1 基准估计结果: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如何创造服务业就业》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如何创造服务业就业》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和**分别表示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内为参数估计的t统计量

表1报告了城市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服务业就业影响的基准估计结果。由列(1)城市制造业服务化对总体服务业就业影响的估计结果可知,城市制造业服务化(S)的估计系数为0.10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城市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推进,总体上增加了对本地区服务的需求,提高了本地区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为了细致探究城市制造业服务化究竟是通过哪类服务业促进本地总体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接下来把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类进行考察。从第(2)~(4)列的估计结果可知,城市制造业服务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就业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而对生活性服务业就业的估计系数虽为正,却不显著。这表明,城市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总体服务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且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公共服务业,但并没有明显拉动生活性服务业就业水平提高。城市制造业服务化显著拉动了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说明在我国城市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制造业通过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拉动产业链上、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了本地区研发设计、交通物流、金融和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规模扩张和就业吸纳能力提高,这种正向促进作用超过了生产性服务可贸易性和制造业工资提高对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挤出效应”。城市制造业服务化拉动了本地公共服务业就业,主要是因为制造业服务化推动实现的企业价值链地位提升提高了本地总体收入水平,带动了对不可贸易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然而,城市制造业服务化却没有拉动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增长,原因是: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导致的制造业工资上升吸纳了部分生活性服务业劳动力流向制造业;另一方面,本地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主要增加了对教育、医疗、房地产、金融等公共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必然会压缩对旅游、餐饮、文化和娱乐等生活性服务的支出,不利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