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中国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分区方案》

《表2 中国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分区方案》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的适度经营规模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前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前全国粮食类家庭农场的适度经营规模相当于全国户均耕地面积的30倍左右,且区域差别明显,仅模糊地使用10~15倍的全国统一标准制订相关的农业生产与扶持政策,效果不会理想,甚至可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依据研究获得的区域适度经营规模,综合考虑区域耕地资源禀赋、经营规模形成的难易程度,以地级市为主,综合考虑了农业生产与空间的一致性等,将中国大陆划分为9个一级大区、38个二级亚区(表2、图6)。9大区包括:东北地区大区、华北平原大区、长江下游大区、内蒙古高原大区、东南沿海大区、西南山地大区、黄土高原大区、青藏高原大区、西北干旱大区。东北地区大区与内蒙古高原大区是中国重要的玉米、小麦与水稻产区,适度经营规模在15~17 hm2,人均耕地资源禀赋较大,土地流转率相对较高,适度经营规模形成容易。华北平原大区标准耕作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小麦产区与畜业养殖基地,人口众多,耕地破碎,适度经营规模偏小,在10 hm2左右。但是,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社会化服务完善,市场广阔,具有较好的适度经营规模形成条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华北平原大区适度经营规模的形成较易。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山东省与河南省可作为中国适度经营规模改革的试点区。长江下游大区与东南沿海大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二三产业发达,农村打工户收入相应较高,但该地区是中国早稻-晚稻的主要生产区,部分地区的标准耕作制度甚至为三熟:油菜(甘薯)-早稻-晚稻,粮食生产的收益相对较高,粮食类家庭农场的适度经营规模偏小,为7~9 hm2范围。从适度经营规模形成的难易程度上看,长江下游地区难度一般,而东南沿海地区难度较高。西南山地大区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多为山区,地形破碎,且岩溶地貌发育,经济相对落后,打工收入较低,但标准耕作制度以小麦-水稻为主,农业收益相对较高,西南山地大区成为中国粮食类家庭农场适度经营规模最小的地区,为6 hm2,其中V16滇南丘谷亚区适度经营规模最小,仅为4 hm2;从适度经营规模达成的难易程度上看,西南山地大区的难度较高。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较为贫困的地区,且贫困集中连片,农村打工户收入也为全国最低,仅为34 419元。标准种植制度以种植小麦为主,黄土高原土地质量偏差,粮食单产与收益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单位耕地面积小麦收益不足5 000元/hm2,受农业低收益的影响,黄土高原大区的适度经营规模较大,为18 hm2。黄土高原土地流转率偏低,受此影响,黄土高原适度经营规模达成的难易程度为一般。青藏高原大区耕地偏少,多分布于谷地之中,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许多农作物不能在青藏地区种植,作物以小麦(青稞)为主,产量偏低。受此影响,青藏高原大区的适度经营规模偏高,达到30 hm2,为全国之最,且受限于极低的土地流转率,青藏高原适度经营规模形成的难度也达到了困难级。西北干旱大区在行政上主要为新疆自治区及甘肃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沙漠面积大,农业以小麦种植为主,部分地区实行小麦-玉米轮作,西北干旱区的适度经营规模也较大,仅次于青藏高原大区,为25 hm2,西北干旱大区人均耕地资源较为丰富,较为容易形成适度经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