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玉”字的形体发展变化》

《表1“玉”字的形体发展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说文解字》“玉”部字的内涵及其显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识》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1可见,“玉”为象形文字,最初指的是商朝一种叫作柄形器的礼器,器身有分节,分节上刻有浮雕,两头有小孔以便装饰流苏等挂饰,甲骨卜辞中“玉”专指这种礼器;到了周朝之后,“玉”才逐渐发展出玉石器具的意思。金文和小篆中“玉”的写法与现在楷书“王”相似,后在隶变的过程中为了将“玉”和“王”的写法区别开来,就将“王”第三横上加上一笔。在汉字中凡是与珍宝有关的字大多与“玉”有关,例如“宝”字,《字源》中解释为:“从宀,从玉,从貝。表示屋中储藏的贝、玉等珍宝。后来加‘缶’声,则成了形声字。本义是珍宝。”《说文解字》:“宝,珍也。从宀,从玉,从貝,缶声。”在古代玉石产量极少,加工工艺繁复,而且耗时耗力,所以十分珍贵,这也成为古人爱玉,作诗赞颂玉,以“美玉”称之的主要原因。在甲骨文、金文中的“玉”并不指这样的“美玉”,而是指古代用来充当货币的石片,字体形状类似于“丰”。甲骨文中的“朋”写作“”,形为两串连在一起的玉。《汉字源流字典》:“朋,象形字,甲骨文象两串细贝连在一起之形,是古代的货币单位;一说五贝为一串,十贝为一朋。”可见“玉”在古代有货币之义,后来玉渐渐增加了其他的意思,依据玉的形状大小有了不同的分工:大的当作礼器,用于典礼祭祀;小的用来当作配饰,以体现贵族的尊贵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