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XPS分析中各物种的结合能》

《表6 XPS分析中各物种的结合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氮掺杂碳纳米管担载CuCoCe对合成气制低碳醇的催化性能》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各N物种的信号峰随着氮掺杂量的减少向低场偏移,而Cat-1、Cat-2、Cat-3的Cu 2p、Co 2p的结合能明显高于Cat-0(见表6),表明Cu、Co组分有向N-CNTs的电荷转移,其中,以Cat-1综合电荷转移最强。前文已经提到,反应前催化剂Cu物种的存在形态随氮掺杂量变化而变化。低氮掺杂量的Cat-1和Cat-2样品与未掺杂样品(Cat-0)的Cu物种主要以Cu2O的形式存在且颗粒粒径均大于Cat-0;而高氮掺杂量的Cat-3主要以CuO的形式存在,颗粒粒径小于Cat-0的Cu2O。总之,若忽略Cu的存在形态仅考虑颗粒粒径和氮掺杂催化剂,则随氮掺杂量的增加Cu物种颗粒减小。N 1s谱图还可观察到,随氮掺杂量增加吡咯型N和石墨型N减少,吡啶型N增多。吡咯是一种五元环N杂化合物,在N上还连有一个质子,易于离去生成吡咯负离子,而负离子可以与Cu、Co、Ce等阳离子生成离子键,由于离子键没有饱和性,可以使许多Cu、Co、Ce阳离子在其周围堆积,进而生成的金属颗粒较大。低氮掺杂量时,由于吡咯型N占比较大,因此,负载其上的金属颗粒粒径较大。随氮掺杂量的增加,吡咯N占比降低,因而金属颗粒粒径也下降。尽管低氮掺杂量时金属颗粒粒径较大,但离子键的无选择性使Cu、Co混合团簇更容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