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目前临床应用及在研的血管移植物》

《表2 目前临床应用及在研的血管移植物》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及前沿趋势》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近20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的头号死因。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 500万人,占全球死亡总数的20%~30%,全球血管植入生物医用材料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提高。1952年,VOORHEES等首次成功制造了通透性维纶人工血管。现今的血管替代用品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可将PET、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PU等材质通过针织、机织、编织和非织造等方式加工成人工血管,并应用于临床,如表2所示。人工血管按治疗病变血管组织的手术方式不同可分为替换型和腔内隔绝型(图2)。使用替换型人工血管需将病变的血管切除,换上人工血管达到治疗血管疾病的目的;腔内隔绝型人工血管是由金属支架和织物覆膜构成的复合体,使用该类血管时,术中无需切除病变血管,只需采用将病变段的血管隔绝于正常循环血流之外的微创术式。人工血管按照材料分类主要可以分为自体、合成和生物激发型血管,在自体移植物供体不足的情况下,合成血管是移植物的主流选择。e-PTFE人工血管具有优异的组织相容性、抗凝血性和抗血液渗透性,但内皮细胞会在其内表面过度增殖,直接导致血管内壁变小影响通畅率。蚕丝人工血管易于缝合,具有优异的组织相容性,但其弹性和顺应性欠佳。最早被广泛使用的人工血管材料是PET,优异的可缝合性、化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使其在大、中口径人工血管(Ф>6 mm)的应用上有着明显优势。然而,小口径人工血管(Ф<4mm)移植环境血压低、血流速度较慢,易形成血栓或内膜异常增生,移植后远期通畅率低。